中興頌:雄文健筆,煥發今古
位於浯溪碑林的唐代元結撰文、顏真卿書丹的大幅石刻《大唐中興頌》,燦爛金石,清奪湘流,世稱“摩崖碑”,又因其年代之遠、碑面之大、字數之多,被譽為“摩崖三絕”,成為“浯溪八景”之一。
《大唐中興頌》石刻高300厘米,寬320厘米,字徑約15厘米。正書,左行。正文中敬語挪抬。共21行,每行滿格20字。形制巨大,世稱之曰「摩崖碑」。
唐至德二年(757年),唐軍收復兩京,唐玄宗回到長安,移居太極宮。上元二年(761年),先後擔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參謀和荊南節度判官、整兵拒賊的元結,寫下《大唐中興頌》,盛贊玄宗、肅宗兩朝「復兩京”“還京師”,“宗廟再安,二聖重歡”,將之與前代帝王盛德大業相提並論。朱熹《跋程沙隨帖》雲:「唐肅宗中興之業,上比漢東京固有愧,而下方晉元帝則有餘矣。」大曆二年(767年),元結任道州刺史,奉母居於湖南祁陽,購買溪築室。到了大歷六年(771年),元結改寫了《大唐中興頌》原文,此時他任容州都康藥本鋪 春藥 壯陽藥 持久液 增大丸 犀利士 威而鋼 樂威壯 必利吉 必利勁
Viamax增大丸 Maxman增大丸 goodman增大丸 增大軟膏 法國綠騎士 日本夜狼督,仍家浯溪,號其居曰「漫郎宅」。此年閏三月,顏真卿罷任撫州刺史,夏六月抵達浯溪。元結請顏真卿書寫《大唐中興頌》,大字深刻,鐫石於湖南永州境內湘江崖岸的浯溪,一篇大字摩崖碑誕生了。
宋洪邁《容齋隨筆》雲:「次山《中興頌》,與日月爭光。」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雲:「《大唐中興頌》一文,燦爛金石,清奪湘流。」近人柯昌泗《語石異同評》雲:「湖湘間唐碑,宋人著錄本不為少,惜皆湮逸。巨擘推麓山寺碑,宋代即已重剜……餘則元次山諸刻。海內求次山之跡者,必於永道間,亦湘中石刻之特異者也。」元王榮忠《重修笑峴亭記》:「次山愛君憂國,不以進退生死累其心,乃撰立《大唐中興頌》,魯國公顏真卿為之書,雄文健筆,煥發今古。發明君臣父子之義,千載不磨。”
《大唐中興頌》之所以千古流芳,也與書寫者的愛國情操有關。安史之亂後,河朔盡陷,顏真卿與從父兄顏杲卿起兵抗敵,河北十七郡同日歸順,橫絕燕趙。其後顏杲卿被擒,罵不虛口,一門死於刀鋸者三十餘人。史稱「真卿大節,炳著史冊」。歐陽修《集古錄》雲:「《大唐中興頌》,元結撰,顏真卿書。書字尤奇偉,而文辭古雅,世多模以黃絹,為圖障。碑在永州,磨世界三大約會強暴藥 GHB FM2 DDK迷姦粉 催情水 日本淑女剋星精華素 一滴銷魂
卡宴春藥 金蒼蠅 美國黑金 美國黑魔 英國威馬 印度神油 JOKER 2H2D崖石而刻之。」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雲:「摩崖碑《中興頌》,元結撰,顏真卿書,字畫方正平穩,不露筋骨,當為魯公法書第一。」明蕭泰登《題浯溪詩》:“靈武歸來大難紓,忠臣孝子義何如。浯溪石刻人爭重,只為平原太守書。”
《大宋中興頌》寬710厘米,高452厘米,共49行,滿行26字。洋洋千言,形制巨大,文字俊美。宋朝皇室率多精於書法,頌文亦非虛美。
北宋傳九帝,國祚167年,國家結束了唐末五代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五星級聚奎,文運大興。南宋亦傳九帝,國祚152年,南方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國家走向了歷代文治的頂峰。幹道二年(1166年),時任永州通判的皇宋宗室趙不憂寫下《皇宋中興聖德頌》,即《大宋中興頌》,盛讚高宗、孝宗兩朝「揖遜之風,孝治之美,自唐虞以來未有盛於今日」。趙不憂,字仁仲,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進士,歷官金華縣丞、永州通判、開州知州、夔州路轉運判官。其父趙士圃被金人所俘,隨宋徽宗北遷五國。金朝完顏烈來宋朝,趙不憂為使館副伴,與金使相見,對揖抗禮。趙不憂平生敬重朱熹、張欒。曾上書請啟用朱熹,並為張櫟請諦;與葉適交友,葉適為趙不憂寫了《行狀》,有云:「平生所敬重者朱熹、張欒,嘗請賜予張公諤,且乞用朱公,雲'某與公相見晚…'所著《論語解》一編,他文未次第。永州時為《宋中興聖德頌》,刻諸崖石,楚、蜀間傳之。」《宋史》記載他:「性篤孝,生戒嚴歲,遭父北遷,每思慕涕泣。長力學,母曹氏止之,答曰:『君父仇未報,非敢志富貴也。'……居官所至有聲,立朝好言天下事……所敬者朱熹、張栻,欒死為請諦,又請用熹。其好尚如此。”
幹道七年(1171年)刻石於夔州,嘉定二年(1210年)再刻於浯溪,位於《大唐中興頌》之側。鐘興嗣詩“盍觀我宋朝,崖上中興碑”,曾煥詩“元頌顏書山谷詩,還鐫我宋中興碑”,李祐孫詩“浯溪崖石與天齊,兩刻中興大業碑” ,皆詠此頌。書寫者趙公碩,浚儀人,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進士,歷官餘杭知縣、四川總領、福建路轉運副使、建州知州、寧國府知府、巴州、浙東提,為趙宋宗室,與魏了翁交友,學者評價《皇宋中興聖德頌》「不在魯公《中興頌》下」。
《皇宋中興聖德頌》原文作於永州,後翻刻於浯溪,有款跋。初刻在夔州府奉節縣,縣有瞿塘峽,峽口稱為夔門。夔門兩側為高山,其南名為白鹽山,白鹽山至夔門間的陡峭岩壁,古稱粉壁堂。吳式芬《金石匯目分編》:《皇宋中興聖德頌》在「峽門石壁上,字大如斗,端楷莊重,遠望可讀。惟壁陡逼江,水急風高,不便模拓」。2002年,初刻因興建三峽水庫,切割搬遷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大明中興頌》寬300厘米,高240厘米。明萬曆三年(1575年),丁懋儒在永州知府任上,修建朝陽岩零虛山,刊刻《宋濂溪週元公先生集》,同時撰文、書寫了此碑。丁懋儒,液態威而鋼 雙效威而鋼 一想就硬 華佗神丹 三體牛鞭 保羅V8 印度學名藥 cenforce
必利勁 poxet 必利吉 p-force 日本藤素 海狗丸 韓國奇力片 樂威壯 汗馬糖 犀利士
字聘卿,號觀峰,別號三觀主人,山東聊城人,萬曆二年(1574年)任永州知府。明武宗荒淫無度,朝政敗壞,外有異族進犯,內有宦官擅政,“悍夫豎孽,中外洶洶”,危機重重。繼之而起的三朝君主,世宗嘉靖帝、穆宗隆慶帝、神宗萬歷帝,用張居正改革,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長;用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練兵,鎮守長城;又有王陽明總督兩廣,創辦陽明書院,倡導“知行合一”“致良知”,出現了嘉靖中興、隆慶新政、萬曆中興的新跡象。丁懋儒率永州官屬共同錒刻《大明中興頌》於浯溪崖壁,盛贊世宗、穆宗、神宗三朝以來唯精唯一、右文守成、威加漠北、海內以寧的中興景象。
「經亂年年厭別離,歌聲喜似太平時。詞臣更有中興頌,磨取蓮峰便作碑。」(司空圖詩)大唐中興,大宋中興,大明中興,三朝中興頌蟬聯刻寫在永州浯溪高崖之上,悠久高明,吉祥止止。浯溪摩崖石刻寄託了一代代中國人對於國家富強、民族昌盛的期盼,同時也構成了湖南碑刻中最為宏大的人文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