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科舉是清代獨有的專為旗人所設立的一種科舉制度。在入關前,滿洲統治者就已開始以考試來選拔人才,入關以後,效仿明製設立文科舉,後允許八旗子弟參加,並準識漢字者考試翻譯。雍正元年(1723年),隨著滿語騎射的衰落及對滿漢翻譯人才的需要,正式設立了翻譯科舉。雍正乾隆朝是翻譯科舉的初創時期,後經不斷調整完善,至嘉慶道光時,翻譯科舉的各項制度趨於常規化。翻譯科舉是清代科舉制度與民族政策結合的產物,對清代政治、文化、翻譯人才選拔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
翻譯科舉的設立源自於清初八旗科考。早在關外,皇太極為振興文治,於天聰三年(1629年)在八旗內首次進行了生員考試,取中之人給予優獎。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組織通滿、蒙、漢書文義的旗人進行考試,十六人取中,授予舉人頭銜。此時的考試,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科舉考試,只是對通滿、蒙、漢書的八旗子弟的一種測驗與嘉獎,對取中者冠以舉人頭銜而已,並沒有形成一種制度,但以翻譯作為選拔人才的形式已露端倪。與翻譯科舉有直接淵源的當屬順治八年(1651年)的八旗科舉。清軍入關後,為籠絡漢族士人,沿明朝之例設立了文科舉,但因天下未定,八旗尚須徵戰,故不與試。順治八年,天下初定,為備循良之選,故準八旗子弟參加文科舉,後命禮部在現行科舉規制中研議八旗科舉之例。因滿、蒙子弟的漢文能力不足以與漢人相較,故對其應試內容做了特殊規定:滿、蒙應試者識漢字的,翻譯漢字文,不識漢字者作清字文,漢軍則比照漢人例。至此,八旗子弟正式加入科舉考試,並出現了翻譯這一形式的考試內容,為雍正元年設立翻譯科舉奠定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順治八年八旗子弟參加的科舉考試,關於翻譯的考試內容,只是針對識漢字的滿蒙旗人。其考中者歸入文科舉舉人、進士中,並非以翻譯舉人或翻譯進士冠名。因此,順治八年八旗子弟參加的科舉仍屬於文科舉的範疇,只是根據滿蒙士子是否識漢字採取不同的考試內容,可必利吉 必利勁 印度必利勁 必利勁POXET-60 瀰漫之液 卡宴春藥 藍色妖姬 魔鬼天使催情液 丹麥持久液 M88持久液 金鋼持久液 EXCITE持久液 壯陽藥有哪些 壯陽藥效果 春藥效果本能偉哥 享硬瑪卡片 巨猿王增大持久保健品 美國西姆 丸榮2H2D持久液 一炮到天亮 日本偉哥 鹽酸達泊西汀片
視為旗人專科考試的一種早期嘗試。
清朝日常行政辦公呈現多種文字並行的特點,清初皇帝的諭旨、官員的章奏等往往滿、蒙、漢文兼用,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大量翻譯人員來從事與翻譯業務相關的工作。清朝入主中原後,八旗子弟生活在漢文化當中,滿語逐漸生疏。雍正元年命總理事務王大臣會同禮部酌議考取八旗滿洲翻譯生員、舉人、進士之例。議定:滿、蒙人士能翻譯者,三年之內考取生員兩次,舉人一次、進士一次。翻譯鄉試事宜及所用物件,交順天府辦理,會試事宜,交禮部辦理(《欽定科場條例》(下),(清)奎潤等纂修,岳麓書社2020年,第1120頁)。此後,翻譯鄉會試多在文科舉鄉會試之後辦理,翻譯科舉正式設立。如乾隆帝所雲:設立翻譯科舉,「考取時必取真才,然後未得考取之人方知奮勉勤學」(《欽定科場條例》(下),第1123頁)。有清一代,以「翻譯」選拔八旗人才的名義很多,只有始於雍正元年的翻譯科舉,才是和文科舉並行且授予功名的獨立考試,是基於順治朝八旗科舉的進一步專門化,以後逐漸成為清代正式的、常規性的考試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