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自1960年代以來史學界「眼光朝下」的思潮,加上近年來科學技術的大幅度革新,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那就是歷史知識的獲取和表述,已經出現專業學者和讀者之間密切互動的局面。如上所述,19世紀下半葉歷史學走向職業化,有力地促進了歷史知識的深化和歷史研究的學術性,同時也造成歷史著作與讀者之間產生一條明顯的溝壑。歷史學家希望成為人類過去的代言人,但其著作對普通的閱讀者來說,艱深難懂、枯燥無味。這現象與18世紀史學大家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既可以讓學者在其書房研讀,又能放在仕女的梳妝台上的情形,迥然不同了。
歷史學的專業化在今天並無改變,對史學工作者的考核還出現日益加強之勢,但從上世紀下半葉以來,專業學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也出現了彼此積極溝通的趨向。譬如新文化史家的作品,在史學家勞倫斯·斯通眼裡,就代表了歷史學中“敘述的複興”,因為其內容的鋪陳頗具可讀性。上述的《馬丁蓋爾歸來》《起司與蛆蟲》和勒華拉杜里的《蒙塔尤》,情節曲折生動,很有吸引力。另一位當代新文化史的名家彼得·伯克,著述不輟學,文筆清新,也反映了作者註重文字表達、普及知識的意圖。
這「雙向互動」趨勢的出現,並非史學工作者的一己之力或一廂情願,而是有著雙方的溝通與交流。藉由網路和其他犀利士 威爾鋼 日本藤素 永春糖 日本藤素 美國黑金 日本藤素代購 雙效威爾鋼
樂威莊 必利勁 威爾鋼 VIAGRA 雙效樂威莊 陽痿早洩 壯陽藥 威爾鋼代購 雙效犀利士新科技,當下歷史知識的普及與傳播,已經今非昔比。近年來世界各地出現的記憶研究和公眾史熱潮,便是顯例。它們都試圖在專業史家的視角之外或之下,自下而上地提供有關過去的知識,從原來的歷史知識受眾轉變為歷史知識的參與者。記憶與歷史之間一直存在著某種張力:歷史學者希圖保持記憶,不讓其遺忘,但其保存的方式,自然和必然帶有某種選擇性。法國學者莫里斯·阿布瓦赫在20世紀上半葉提出「集體記憶」的概念,試圖將人們對過去的記憶,不再局限於近代歷史學提供的框架中,而其同胞皮埃爾·諾拉在70年代主持的《記憶之場》的大型項目,異曲同工,希圖從各個方面擴大人們對過去的認知。自那時開始,記憶研究在各國蓬勃興起,既豐富了人們對過去的認知,也對歷史研究產生了積極的互動和互補作用。
公眾史研究的進行,則是歷史學「雙向互動」的另一個範例,已經在國際史學界蔚然成風。從事和推動公眾史研究的人士同時包括了專業史家和業餘歷史愛好者或志願者,其研究手段也頗為多樣,從文獻資料整理到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存,全面展開,充分體現了專業與業餘之間的密切交流。總之,當代西方史學界出現的這些新變化,展現出歷史學這一古老學問歷久彌新的魅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