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律歷志》沿襲《呂氏春秋·古樂》中的一段文字,說黃帝派遣泠綸,從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得均勻的竹管,藉此獲取天然的音律,這就是十二律的來源。耐人尋味的是,《律曆》中把《呂覽》原文中的「阮隃之陰」改作「崑崙之陰」。王國維先生認為「阮」與「昆」古音相近,「隃」恐是「陯」之訌,故此,《說苑》《風俗通》《漢書》等文獻皆改為崑崙。我們發現,自漢而後,研究音律的學者,有近一半引用《漢志》之說,足見崑崙之說已深入人心。
歷史崑崙的文獻繪卷
從古文獻來看,崑崙處於中國西北,且遠大於一般的高丘。《山海經》說崑崙墟有萬仞之高,《禹本紀》則以崑崙高二千五百里。中華大地西高東低,如此高的丘山應該位於西北高原,加上《山海經·大荒西經》說“崑崙之丘”在“流沙之濱”,把流沙和崑崙放在同一空間中,自然對應上位於塔克拉瑪乾沙漠之側的崑崙山脈。至於漢代,崑崙的位置從圖書走向實地。《史記·大宛列傳》記錄了漢使帶來黃河源頭的於闐美玉,使漢武帝對崑崙有了具春藥 催情 迷姦藥 春藥商會 春藥效果 春藥成分 春藥用法 日本淑女剋星精華素 女偉哥 失憶水 FM2 日本性奮劑
象的了解,也把對美好崑崙的想像用圖紙定位到了於闍。儘管司馬遷認為漢使所見之山似乎和《禹本紀》中所描述的高大崑崙有所不同,但也沒有明確表示這就不是崑崙。班固在《張騁傳》中仍延續司馬遷的認識,不過,他在《漢書·地理志》中卻記錄下臨羌崑崙山祠和敦煌崑崙障兩處地名,分別位於今青海湟源和甘肅安西。這兩處地方的山脈更接近祁連山,與漢武帝定下的今和田南部的崑崙山尚有距離。但從崑崙山祠、崑崙障的命名來斷定其位於崑崙山附近,並不具有必然性。如臨羌在西漢末期屬於新置的西海郡,顧頡剛引《漢書·王莽傳》考證說,羌人所居的青海,出現了與《山海經》中崑崙類似的多種祥瑞,願意隨附而設西海郡,是上天昭示「安我帝室」「成就洪烈」之象。名其為崑崙山神祠,只是文化上的一致性所造成的。
根據《山海經·大荒西經》的記載,崑崙之丘之下有弱水之淵,其外有炎火之山,西王母部族則居於此。不論崑崙與西王母之間的實際距離有多遠,在《山海經》系統中,崑崙與西王母關聯頗為密切。王莽主政時期歸附的羌人,其居住地除了有崑崙祥瑞之外,還有西王母崇拜的習俗。這項習俗在西漢末年,曾從青海甘肅傳入陝西。《漢書·哀帝紀》雲:「(建平)四年春,大旱,關東民傳行西王母籌,經歷郡國,西入關至京師。」其慶祝場面,頗為盛大。《漢書·五行志》則記錄了漢哀帝建平年間,長安居民歌舞祠西王母。其文雲:「母告百姓,佩此書者不死。」可見,西王母崇拜的核心應該是長生信仰。長生何以在西,這與中國地形西高東低有關,先民認為西部的高山更接近天空,與雲雷等自然神力貼附緊密,也就更能接觸到恆常不變、去而復來的長生不死之境,這個不死之境就是崑崙。
《淮南子·地形》雲:「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是山,掘崑崙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璇樹、不死樹在其西。」崑崙山萬物盡有,不死樹也在其中,常人不能獲得,是因為其絕高,難以達到。若能登上崑崙之頂,就如同踏上天梯,逐次上升,從不死到獲取自然力,直至成為自然力。因此,自然力的獲得是先民所追求的長生內核,《淮南子》說登上崑崙之丘後,層層而上,能使風雨,讓水旱如時。萬物長育豐茂,物質滿足就不是幻想。
既然天人在此會合,兩者之間的連結也從不斷登高,無窮接近而變成了實體連結。《神異經》說崑崙之山上有春藥 催情 迷姦藥 春藥商會 春藥效果 春藥成分 春藥用法 日本淑女剋星精華素 女偉哥 失憶水 FM2 日本性奮劑
入天的銅柱,絕高之頂有仙人居住。登天的途徑是渾圓的天柱,這種傳說或許與北部寒冷地區容易產生的太陽光柱有關。其所帶來的聯想,讓隆起的高山與圓弧形的高天曲線融合,突破了地理界限的認識,而成為天地之中的新概念。《神異經》中“崑崙之山有銅柱”一則列入“中荒經”,《河圖括地像》則明確提到有著通天銅柱的崑崙是大地之中,在地下還有深埋的銅柱,與天下的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崑崙山氣上通天,作為高丘之頂,收攏八方名山地脈,即便不是地表上的大地之中,也是地下的孔穴中樞,其中以天地之氣來貫通。山位在西北,不過是“大地之端”,《河圖綛象》又稱崑崙為“地首”,正是反映了先民對地理中心與天地中心如何協調的樸素認知。在這觀念的引導下,崑崙氣脈的流動,使得高山大川都擁有與自然上天溝通的靈氣,那麼只要模擬出崑崙丘的生態景像或地理設定,就能達到與自然溝通的目的。此刻,「中」從一個具象的位置演化成一個文化象徵。其與「氣」的結合,使得萬物都有了秉持自然之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