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跨國史自興起以後得到眾多學者的支持,同時爭論也一直存在,包括對其概念內涵的界定,請各位專家談談跨國史同時期興起的全球史、國際史等概念之間存在哪些異同?
伍斌:關於什麼是跨國史,學術界定義雖多,但大同小異。我認為香港大學徐國琦教授關於何為「跨國史」的總結較為全面。概括來說,跨國史旨在打破民族國家的局限,在國際體系和文化背景之下研究歷史;著重研究非政府、非官方因素,如跨國移民、非政府組織、疾病、環境等在人類歷史上的意義;注重多語言、多邊檔案的使用;強調「由下而上」研究歷史,文化因素、各種非政府的跨國關聯成為跨國史研究的重要內容。偉哥藥吧 威而剛 犀利士 必利勁 必利吉 樂威壯西地那非 他達拉非 伐地那非 阿瓦那非 達泊西汀威而剛 美國黑金 日本藤素 保羅v8 P-Force Fort Silditop Femalegra Vimax增大丸
過去30年跨國史的快速發展,是歷史學家空間觀念變化的反應。全球史與國際史的興起,也是這種反應的表現。跨國史的發展甚至對全球史造成了衝擊。林恩·亨特指出,「大多數的全球史是跨國史和比較史,而不是真正的全球史」。其實,跨國史與全球史的緊密關聯,使得二者已經難以彼此分離。二者有共同的目標,即超越「容器式思考」的做法。不過,二者的重點並不相同。全球史更為關注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結構性變化與整合,並從全球層面分析因果關聯;而跨國史往往關注世界數個地域之間的交互進程。也有學者將跨國史與國際史相提並論,事實上二者在研究旨趣上同樣有差異。國際史聚焦在政治層面的考察,跨國史則關注社會文化層面的研究。整體而言,跨國史、全球史、國際史在研究視角、旨趣上的相似性遠大於彼此間的差異,三者之間並無明晰界線。它們都對各種流動、交換,以及跨邊界進程所構成的網絡予以關注,以超越民族國家的視角打破各種「中心主義」敘事。此外,它們對空間的關注,也挑戰了以時間為中心的歷史研究傳統,共同推動了歷史研究的「空間轉向」。
龐冠群:跨國史是試圖超越民族國家邊界但不否定民族國家框架的一種歷史研究路徑,重點在於檢視人員、商品、科技、文化的跨國流動在形成現代性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來思考不同空間的互動與交流,特別關注國家間關係之外所產生的流動。
根據2009年出版的《帕爾格雷夫跨國史辭典》,跨國史可被視為全球史的一部分,編者沒有把這兩個概念徹底區分開。不過,跨國史在概念上依然保留了國家這個維度,而全球史的概念本身強調超越民族國家。
「國際」一詞強調主權國家之間的關係,國際史關注由複雜的國家間關係構成的國際事務;而跨國史更重視非國家行為體,例如在國家邊界之外行動的協會或網絡。不過,跨國史與國際史也存在交集,例如,環境問題既涉及國家之間的互動,也涉及非政府組織的行動。
曹寅:就我所觀察到的情偉哥藥吧 威而剛 犀利士 必利勁 必利吉 樂威壯西地那非 他達拉非 伐地那非 阿瓦那非 達泊西汀威而剛 美國黑金 日本藤素 保羅v8 P-Force Fort Silditop Femalegra Vimax增大丸
美國保羅v8形而言,關於跨國史和全球史概念差異的討論往往流於空泛,對實際研究沒有太大幫助。在我看來,跨國史和全球史沒有本質區別,多數情況下可以互通互用。兩者都建立在對民族國家歷史敘事範式的反思基礎之上,都強調超越現代民族國家邊界的人口、商品、思想和製度的流動和互動。更需要指出的是,跨國史和全球史是透過連結或比較的視角進行史學研究的一種方法,而非具有特定時空邊界的研究領域。因此,我們既可以用跨國史方法研究公元前3世紀歐亞大陸上的商品流動,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討論19世紀印度洋毛里求斯島上印度族群社區的形成。跨國史的研究對象往往都是非國家行為體。
與跨國史和全球史不同,國際史更著眼於19世紀以來現代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其關注點也更集中在國家層面的政治、外交、軍事領域。所以諸如一戰前期的英德關係、巴黎和會中的外交賽局等議題都屬於國際史而非跨國史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