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可恥節約為榮
某社群媒體的一段影片中,一個男人在砧板上放了一個西瓜。準備好後,他開始將整顆西瓜切成片。隨後,他只拿起了其中一片西瓜,咬了一小口,然後將剩餘的西瓜全都扔進了垃圾箱。
這段影片只是網路上千千萬萬有關浪費食物的影片之一,而其評論區的回覆更令人大跌眼鏡:“為了影片的影響力而浪費糧食永遠不會令人作嘔。”
然而,就在一些人肆無忌憚浪費糧食的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全球範圍內,每年約有1/3的糧食被損失或浪費,這個數字高達約13億噸。
根據5家聯合國機構於7月13日聯合發布的最新版《世界糧食安全與營養狀況》報告,如不扭轉糧食不足人口增加趨勢,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願景中提出的「零飢餓」目標將無法實現。
節約糧食,各國在行動
珍惜糧食,攸關人人。面對糧食的損失與浪費現象,許多國家正在或已經採取行動,透過加強立法、普及節約糧食教育等手段,對食物供應的各個環節加以控制與管理。
今年5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土耳其農林部發起一項名為「節約糧食」的全國媒體聯合運動,土耳其可謂邁出了節約糧食的重要一步。這項運動旨在擴大消費者對減少糧食浪費的好處的認識,並抵制浪費糧食行為,促進人們在糧食消費方式上實現深刻而持久的改變。
根據《今日美國》5月19日消息,為避免成熟的水果和蔬菜爛在地裡,英國政府發起「為英國採摘」(Pick for Britain)行動,鼓勵學生和暫時停職的人士參與。“食物不是憑空變出來的,”英國查爾斯王子在社交媒體帳戶上發布視頻向大家呼籲,“糧食是寶貴的,不容忽視。”犀利士 威爾鋼 日本藤素 永春糖 日本藤素 美國黑金 日本藤素代購 雙效威爾鋼
樂威莊 必利勁 威爾鋼 VIAGRA 雙效樂威莊 陽痿早洩 壯陽藥 威爾鋼代購 雙效犀利士
近日,美國匹茲堡和其他9個城市新發起一項有關糧食的倡議計劃,旨在減少食物浪費、拯救即將丟棄的多餘食物以及回收食物殘渣。該計劃的負責人安德魯·達什說:「本市將繼續推進食品相關立法工作,透過預防浪費、拯救食物和廚餘回收來減少食物浪費。這些解決方案有利於本地區的經濟繁榮,並減少廢棄物造成的污染。”
多措並舉避免浪費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美國食物浪費約佔食物供應的30%—40%。零售和消費者層面的食物損失為31%,在2010年約相當於1,610億美元的食物。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研究院(NASEM)官網8月21日消息,該機構發布了《減少消費者糧食浪費的國家戰略》報告,確定了造成消費者糧食浪費的11個驅動因素,包括影響消費者行為的行銷實務、政府政策和法規、對消費者時間和注意力的競爭需求等。報告製定了改變食品供應場所的飲食環境、通過聯邦立法使食品日期標籤標準化、支持消費者改變飲食習慣、開展避免食物浪費的技術研發等多項措施。
「當您在雜貨店購買約500克草莓時,您永遠不會故意浪費草莓。但是,如果這是您本周唯一一次去商店,或草莓買二送一時,可能會導致您購買的草莓超出您的實際需求,這就造成了浪費。」報告委員會主席芭芭拉·歐·詩尼曼和加州大學名譽教授戴維斯說。
因此,針對策略中的“改變飲食環境”,報告提出,製造商、零售商、餐廳等食品供應場所在組織促銷活動和製做店內提示時,應鼓勵消費者優先購買適當數量和種類的產品(如冷凍的、耐儲藏的和易腐爛的),改變提供食品方式,與消費者溝通以減少食品浪費。
例如,商店可以考慮提供小型手推車或籃子來減少過度購買;自助餐廳可以拿走托盤,從而使消費者選擇更少的食物;餐廳可以提供較小的份量並重新設計自助餐,以減少浪費。
讓節約成為自覺行動
「溫飽不忘飢寒,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節約糧食,更依賴人們的自覺行動。
在過去幾年,日本曾開展一場主題為「節約食物」的宣傳運動,並進行了許多講座和培訓課程,以提高日本青年(從小學到大學)對減少食物浪費的認識。日本平均每年消費620萬噸食物,儘管這個犀利士 威爾鋼 日本藤素 永春糖 日本藤素 美國黑金 日本藤素代購 雙效威爾鋼
樂威莊 必利勁 威爾鋼 VIAGRA 雙效樂威莊 陽痿早洩 壯陽藥 威爾鋼代購 雙效犀利士數字仍隨著家庭收入增長而上升,但是在全國範圍內,日本人對食物浪費帶來的經濟問題以及道德罪惡感有了更廣泛的理解。
在日本的大部分地區,與「祝您有個好胃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多數人會輕聲地說「我要開動了」。其實,這句話背後蘊含著「我接受」的意思,是一種對食物的尊重。日文「mottainai」一詞,翻譯過來是「多麼浪費」!「mottainai」表達了人們對食物和其他資源被丟棄的不滿,包括學校在內的機構一直在用「mottainai」來強調制止食物浪費的必要性。
若全世界從現在做起,提高意識、節省糧食,聯合國提出的「零飢餓」目標的實現將指日可待。
「當我們努力在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方面取得進展時,只有我們相互協調,共同努力並以改變認知為基礎,節約糧食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土耳其農業和林業部長帕克德米爾利說,「因此最重要的是,所有參與者共同努力,提高對糧食問題的認識,由此才能帶來一種可持續生產和消費的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