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希望田野的豐收底氣

又是一個豐收節,又是一年豐收季。

廣闊的田野裡,金黃的稻穗壓彎了腰,挺拔的玉米稈迎風搖曳。在廣場,在地頭,時時聽到爽朗的笑聲,處處都是歡慶的場面。

馳騁沃野的一台台新農機,正是一個側面,折射出我國農業生產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折射出糧食豐收背後的堅實底氣!

這是不斷升級的先進裝備。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曾經,手插青秧、揮鐮割麥,農民“一滴汗珠摔八瓣”,數不盡的辛勞。如今,大田裡眾多「神器」各顯神通:產前有育秧流水線,產中有植保無人機,產後有聯合收割機、秸稈打捆機。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從“人扛牛拉”到“機器耕種”,“面朝黃土背朝天”成為歷史,一台台現代農機化身生產利器,在田野裡釋放出巨大動能。

這是整合高效的技術支援。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傳統農業”到“智慧農業”,農機化帶來技術革命。北斗導航、物聯網等新技術廣泛應用,農機安上智慧大腦,田野連上感測器、大數據,“人在幹、雲在轉、數在算”,越來越多綠色優質的農產品走出田間,走向市場,種糧的好效益化作農民的張張笑臉。

農機手、飛防手、農業經理人,田野裡湧現一批批新型職業農民,他們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解開了「誰來種地」難題,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千村萬鄉的豐收圖景串聯成片,我們有底氣,繪就更有奔頭的農業前景。

【農業物聯網】               

手機上就能看地裡苗情

本報記者 史自強

初秋,河北定州市東留春鄉北邵村,千餘畝高產玉米長勢正旺,大田裡一片油綠。農業合作社社員高義峰在掛面車間的生產線上忙碌,工作間隙,他掏出手機,查看著自家地裡玉米的生長情況。

「現在鄉親基本上都『手機種地』了,今年抗災保豐收,多虧了農業物聯網。」高義峰說著,在手機上進入「科百雲資料」網站,登入後,就能查看光照、溫度、濕度等12項即時監控數據。

「以往想看農作物長勢,就得助勃壯陽 壯陽藥 催情春藥 春藥 持久液 陰莖增大 增大丸 助勃延時 治療陽痿早洩

發情發騷 陰莖二次發育 延時性交 Goodman增大丸 VIMAX增大丸 wenickman增大丸 德國黑金鋼持久液 綠騎士持久液 日本神油持久液 2H2D持久液 保羅V8 紅金偉哥下到地裡,走一趟,半天時間就過去了。現在手機資訊平台打開'視頻監控'板塊,就能看玉米有沒有倒伏、葉子有沒有發黃,坐在屋裡就全搞定了,真是省心省力!」高義峰感慨。

北邵村從去年開始使用農業物聯網。「大田裡安裝有各類感測器,能夠採集農業環境信息,遠端傳輸至數據平台,經過綜合分析,科學指導農戶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定州市農業農村局農技人員吳永山說。

「以前灌溉時,有的農戶為​​了圖省事,老是大水漫灌。現在一次不用灌太多,可以根據監測隨時補水補肥,省力又省水,作物產量也提升了。」高義峰說。今年上半年,有一回監測數據顯示土壤濕度低,資訊平台隨即發出預警。他在手機上收到提示訊息後,及時為黑小麥補水,確保了作物正常生長。

「物聯網不僅採集即時數據,同時也具備大數據儲存功能。北邵村農業合作社生產的掛麵、黑小麥粉等,消費者只要掃一掃包裝上的二維碼,就可以進行原料品質追溯。”吳永山說,透過農業物聯網技術,農產品實現了“生產有記錄,產品有標識,品質有檢測”,進一步保障了食品安全。

目前,北邵村以10公畝地作為試點,根據農業物聯網的資訊提示,在手機上就能操作自動噴灌。「雖然現在村裡大部分耕地灌溉仍需合作社社員進入水泵房按鍵操作,但接下來,手機操作噴灌試點範圍還要擴大。」村黨支部書記吳開勳信心滿滿。

【小檔案】

農業物聯網,是將大量的感測器節點構成監控網絡,採集光照、溫度、濕度等信息,遠端監控生產環境,實現智慧化種地,達到增產提質、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見圖②)  

【育秧流水線】              

育秧插秧 一氣呵成

本報記者 鬱靜嫻

「3000多畝地,育秧、插秧,老謝的機器一出手,一個禮拜就包圓了!」江蘇泗洪縣方海農業公司負責人許芳說起幾個月前的情景依然興奮,如今田裡稻花飄香,微風拂過,陣陣綠波翻捲。

許芳口中的“老謝”,是泗洪縣四方農機合作社理事長謝成富,也是當地的農機大戶。合作社去年購置了9台育秧流水線、18台高速插秧​​機,實現了從育秧到插秧的全程服務。「別看一次性投入不少,可十里八鄉都來找咱,使用率高著呢!」老謝得意地說,今年雨水大,抗災搶農時,合作社服務訂單達到了8000畝。

在泗洪,農民通常是種一季小麥、一季稻。「老話講得好,秧好一半禾。小麥還在地裡,我們的稻秧苗就育得差不多了,麥子一收完,立刻犁地移栽,一時也不耽誤。」謝成富說,跟直播稻米相比,提前育秧將水稻生長期延長了20多天,不僅稻穗出米率高,米質也更軟糯。

育秧是每年水稻生產的開端。老謝介紹,在育秧設備中提前添加土壤、肥料和水,稻種經過浸泡、甩乾,裝入機器。設備開啟後,墊底土、上肥、拌勻、澆濕、撒種、蓋土、疊盤……環節雖多,但機械操作一氣呵成。沒幾分鐘,流水線上就輸出一塊塊秧盤,直接運送到秧板地或大棚裡,“9台機器轉上一天,能供上2000畝水稻的育秧需求。”

「過去育秧、播種全靠人工助勃壯陽 壯陽藥 催情春藥 春藥 持久液 陰莖增大 增大丸 助勃延時 治療陽痿早洩

發情發騷 陰莖二次發育 延時性交 Goodman增大丸 VIMAX增大丸 wenickman增大丸 德國黑金鋼持久液 綠騎士持久液 日本神油持久液 2H2D持久液 保羅V8 紅金偉哥,一畝地正常要配10斤稻種,實際上要消耗12斤以上。」謝成富說,人工育秧不但費種子,底土厚薄還難控制,底肥攪拌不勻,秧苗間隔疏密不均,不僅發芽率低,還常出現弱苗。

機械化育秧的推廣,大大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育秧品質也顯著提升。「現在都是精準化育種,一穴控制在4—6粒,基本同期發芽。20天左右,秧苗長到八九釐米,就可以移植了。」謝成富說。水稻栽插,講究“淺、勻、直、穩”,“流水線育秧出來的苗又齊又壯,為機插秧提供了有利條件。”

「不光是育秧,現在村裡50歲以下的都不會手插秧了!」謝成富笑著說。種了大半輩子地,他見證了水稻全程機械化的變遷──父輩挽褲赤腳、蹚田水,彎腰勞動一整天也只能完成半畝田;後來是步行機,一天栽插十五六畝地;再到如今的乘坐式插秧機,一天五六十畝不在話下。

水稻機械化一代代發展,為糧食豐收提供了強大動力。「說不準將來的種稻設備什麼樣,但一定會更先進!」謝成富眼中是滿滿的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8825660 的頭像
    8825660

    8825660的部落格

    88256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