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詩敘事與先秦儒學的思考過程

  縱觀先秦儒學的引詩敘事,從引詩方式上大致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是以「詩雲(曰)」開頭的方式,這種引詩方式在《論語》《郭店楚墓竹簡·縵衣《孟子》中較為普遍。第二種是以「詩曰(雲)」開頭,以「此之謂也」結尾的方式,這種方式在《荀子》中比較流行。第三種是引詩直接融入的方式,《郭店楚墓竹簡·五行》中有2條採取這種引詩方式,「『淑人君子,其儀一也。』能為一,然後能為君子,慎其獨也」「『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君子慎其獨也」。第四種是以「此之謂也」結尾的方式,《郭店楚墓竹簡·五行》中有3條採取這種引詩方式。第三種可以說是一種隱性的「必利吉  必利吉藥局  必利吉ptt  必利吉哪里買  必利吉藥局ptt  必利吉正品 

 

必利吉副作用  必利吉真偽  必利吉官網 必利吉 dcard 必利吉高雄 必利吉 香港 詩雲(曰)」引詩方式,第四種則是一種變相的「詩曰(雲)」開頭,「此之謂也」結尾的引詩方式。所以,先秦儒學的兩種主要引詩方式,可分別以《孟子》與《荀子》為代表。

  引詩敘事中不同的引詩方式,也體現出不同時期儒家學者不同的思考過程和不同的思想風格。《孟子》引詩37條,其中絕大部分採取一種釋義方式,這種引詩方式使孟子引詩敘事的思維進程有兩種獨特的話語標識。一種話語標識是引用詩文之後,出現了“故”“謂”或與此相近的“連接詞”,包括“是以”“所以”“之謂”“孔子曰”“蓋曰”等,這種連接詞在引詩敘事思維進程中的作用是雙重的,從詩文向釋義來說,連接詞使詩文不再囿於詩文原義,而是開顯了更多可能的意義向度;從釋義對詩文來說,連接詞拓展了詩文的意義空間,或者是向上“提升”,或者是向內“縱深”。另一種話語標識是從引用詩文延伸出來的“核心詞”,即引用詩文或前或後的文本中,出現了與詩文完全相同的字詞,這種核心詞在引詩敘事思維過程中的角色也是雙重的,從引用詩文來說,核心詞使詩文不再是外在於引詩敘事,而是作為其思維進程的邏輯起點,融入了引詩敘事的思想世界;核心詞使先秦儒學的思想世界,不僅是一種義理結構,也擁有詩文的經典力量,不僅是一種理性運思的思維進程,也是一種富有情感的生命活動。

  與《孟子》相比,《荀子》引詩多達83條,引用詩文幾乎都置於引詩敘事的最後,採取的都是「詩曰」+「此之謂也」的引詩方式,這種引詩方式使荀子引詩敘事的思考過程呈現出與孟子完全不同的特質。其中最突出的特點有兩個,第一,從引詩敘事的形式結構來說,引用詩必利吉  必利吉藥局  必利吉ptt  必利吉哪里買  必利吉藥局ptt  必利吉正品 

 

必利吉副作用  必利吉真偽  必利吉官網 必利吉 dcard 必利吉高雄 必利吉 香港 文與其他部分的關係,不是那種向上「提升」或向內「縱深」的邏輯關係,而是一種相對獨立的關係,也是一種平等並列的關係。以「此之謂也」結尾,引用詩文的作用更為突出和彰顯,這與荀子第一次明確解「詩」為「經」、釋「詩」為「道」是一致的,與荀子在先秦儒學詩學傳統與漢代儒學詩學傳統之間居於承前啟後的地位也是一致的。第二,從引詩敘事的義理結構來說,引用詩文雖然處於引詩敘事的最後,但它並非脫離了引詩敘事的其他部分。進一步說,引詩敘事中各部分之間的義理,是相互發明、相互參證的平等關係,每個部分都是對引詩敘事中儒學觀念的證成,「此之謂也」只不過是儒學觀念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而已。這種引詩方式與荀子儒學的規範性、秩序性的思想特徵「若合符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8825660 的頭像
    8825660

    8825660的部落格

    88256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