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視聽刺激,緣何成為心頭「癮頭」?
  談起動漫短片,王健來了興致。他熟練登入某App,麻利地轉發給記者幾個連結。打開頁面,一幀幀畫面快速閃爍,歡快的節奏、醒目的標題,讓人進入一片夢幻天地。
  「畫面與音樂結合,為青少年提供了視聽刺激,讓感官快速得到滿足。感官刺激會調動某一部分的腦區變得活躍,另一部分腦區會減弱活動,降低自控能力,產生上癮行為。」方增泉表示,某些平台也依托演算法,針對青少年常觀看的內容進行推薦,吸引註意力,進而黏住用戶。
  此外,張羽表示:衝動性越高或在現實中更孤獨的青少年更傾向於在短影片中尋求刺激或社交機會。當個體需求反覆被滿足且認知功能不足以對媒介進行調控時,成癮傾向顯現。
視頻,有個藏在心底的秘密——能接住同學遞來的“網絡梗”,顯得健談又合群。「我和朋友都喜歡動漫,彼此分享幾個視頻,就能聊很久,得到他們的認可。”
  「青少年處於特殊的人生階段,對人際關係更加關注與敏感,他們渴望被同儕接受,融入同儕團體之中。為了累積社交談資,他們更傾向於社會趨同化,以觀看、分享短片等行動參與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朱迪分析。
  七年前,王健跟隨趙女士參加聚會,第一次接觸了短片。「朋友給孩子們放了幾個動畫短片,小孩湊著腦袋去看,很入迷。他們玩好了,也不吵鬧,大家正常聊天。」趙女士臉上露出一絲愧意,自那之後,短影片成了帶娃“小助手”,每次她做飯、洗衣服、做家務,孩子就能伴著手機安靜會兒。
  「自己累了也會『刷』短視頻,家裡老人也喜歡看,這些都對孩子有一些影響吧。」多位受訪家長坦言。
  不單在城市,農村青少年熱衷於短視頻的現像也比比皆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對此做過研究,發現九成留守兒童長期使用專屬手機或長輩手機,其中近七成在缺少有效監護的情況下使用手機看短片。
如果學校與社會在美學、文化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培養能力較弱,青少年也容易被新鮮刺激的訊息內容所吸引。
  清朗網路環境,提升內容質量,社會共治理,打好“組合拳”
  「我以前『刷』影片也很痴迷,可就要上高三了,狠狠心,真戒了!」山東省濟南市高中生張山講述了「戒癮」經歷:關閉手機,藏在看不到的地方,堅持每天在書桌前坐一小時,時間一長,新習慣形成,就能沉下心來看書了。
  除了「自律」以外,不少受訪者強調「家長要帶頭、家庭不缺位」的重要性。
  蕭燕對此感同身受。「我和丈夫約法三章,在孩子麵前從不玩手機,要么一起看書、繪畫,要么一起談談心。」她說,一些替代性活動能夠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從而減少對短視頻的依賴。
  「家庭應盡好監督責任。」方增泉表示,家長要提高自身網路素養,規範使用網路的行為,及時履行網路教育職責,透過安裝過濾軟體、控制上網時間,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路行為的教育、示範、引導,避免為孩子帶來不良示範。
  「家校合力」也是一項重要舉措。張羽、徐子燕認為:一方面,家庭、學校應透過使用特殊應用模式等方法引導學生控制使用時長,降低成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學校應鼓勵青少年提高獲取資訊的主動意識、學習知識的目的意識和辯證思考的批判意識,從而有效利用優質短視頻資源。
  為清朗青少年上網環境,提升內容供給質量,部分短視頻平台也在行動。
  記者隨機登入幾個短視頻App,點擊設置一欄“青少年模式”,錄入密碼後設置適齡內容,進入視頻播放頁面,發現此類短視頻播放內容、時長、功能、瀏覽範圍等都得到相應規範。那麼,在實務上應用如何呢?
  根據張羽與團隊的研究顯示,只有約10%的青少年一直使用此模式,近80%的青少年知道此模式但很少堅持使用。朱迪發現,這模式推送的內容品質不太高,經典、優質,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內容常常也被「一刀切」了。此外,現實中青少年或家長常會繞過這項模式設定,一張「防護網」形同虛設。
  如何真正用好這道「防護網」?
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對設定「未成年模式」提出明確規定,強調「針對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的特徵」「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內容等方面依照國家相關規定和標準提供相應的服務」「以醒目便捷的方式為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提供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由“青少年模式”升級為“未成年人模式”,青少年合理利用網路媒介、提升網路素養有了更健全的技術與制度保障。
  「充分利用以短片為代表的新技術,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一項整體性、系統性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同攜手、齊發力,打好共同治理的『組合拳』。」方增泉表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8825660 的頭像
    8825660

    8825660的部落格

    88256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