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命脈。《近思錄》既是理學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進入儒學的門徑。在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重新審視《近思錄》,汲取其營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近思錄》成書於南宋淳熙二年(1175)。八百四十餘年前的南宋淳熙二年夏天,呂祖謙自浙江東陽應約來到福建建陽,訪問朱熹於寒泉精舍。兩位理學大師的這次會面切磋,直接產生了被後世譽為“聖學之階梯”、“性理諸書之祖”,影響我國乃至整個東北亞地區八百餘年士子思想的一部理學大綱-《近思錄》。於此,我們特別論述其各板塊構成與內涵。
朱熹、呂祖謙相聚一個半月,攜手輯錄周敦頤、張載、程頤四子論學言論,成《近思錄》十四卷。近思者,取《論語·子張》「切問而近思」語意,即切近取譬,也就是說要從自己身旁的日用常事出發來思考義理之學。朱熹先後從學於五夫里胡憲、劉勉之、劉子翬。除五夫里三師外,朱熹又師事李侗。李侗因在傳道繼統上佔有重要地位,學者稱之為「延平先生」。李侗從學於羅從彥,並得其《春秋》《中庸》《論語》《孟子》之說。而羅從彥又受業於楊時,楊時乃從河南二程處「載道南歸」後傳羅從彥。那麼,朱熹自然得二程,經楊時、羅從彥、李侗四傳之道,可謂承襲了二程「洛學」的正統。而呂祖謙最初學人多稱印度神油 德國黑金剛持久液 必利勁 日本丸榮持久液 2h2d 日本黑豹 法國綠騎士 英國威馬持久液 Maxman增大丸 vimax增大 奧地利增大軟膏 法國的確勁 泰坦凝膠 美國goodman增大丸 美國vvk增大丸其伯祖呂本中為“東萊先生”,呂祖謙則被稱為“小東萊先生”。但隨著呂祖謙聲望的不斷提高,後世一般均稱呂祖謙為「東萊先生」。呂祖謙與朱熹、張欒齊名,並稱「東南三賢」。朱、呂輯錄《近思錄》的目的是為有志於聖賢之學者提供一個口徑。朱熹在《近思錄原序》中說:「蓋凡學者所以求端用力、處己治人之要,與夫所以辨異端、觀聖賢之大略,皆粗見其梗概。以為窮鄉晚進、有志於學而無明師良友以先後之者,誠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門而入矣。」其本意是為那些處於窮鄉僻壤,有志於聖賢之學而又沒有多少書可讀的士子提供一個門徑。《朱子語類》以為:「《近思錄》好看。四子(即《四書》),《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近思錄》一書,無不切實際,救人病者。」在朱子看來,《近思錄》僅是通往六經的階梯,但《近思錄》成書後發揮的作用及在隨後八百餘年的影響,特別是能成為代表中國元明清三代主流哲學思想的經典,是朱、呂兩位理學大師遠遠沒有想到的。《近思錄》由三大板塊組成,板塊之間有機統一又逐層遞進,不僅是「性理之祖」的理學體系,更是聖學的三個階梯。
其一,《近思錄》為理學提出了學問綱領。其前八卷為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也就是普遍性、一般性原則。其中卷一為“道體”,是《近思錄》一書的總綱,講理學的哲學依據。葉採《近思錄集解》雲:「此卷論性之本原、道之體統,蓋學問之綱領也。」也即其主旨就是論述作為陰陽變化的性命之學的形上本體,與人性至善的義理之學的形上本原。這是理解理學的原點,更是貫徹理學始終的根本綱領。卷二為“論學”,主要是討論理學家為學的目的、方法與路徑。葉採《近思錄集解》謂:「此卷總論為學之要。蓋尊德性矣,必道問學。明乎道體,知所指歸,斯可究為學之大方矣。」「道問學」也即為學的過程,一想就硬 保羅v8 印度卡其丸 印度學名藥 cenforce 威而鋼 viagra 德國必邦 MUST STATE 德國愛神 centos 德國黑螞蟻生精片 日本藤素 Japan Tengsu 果凍威而鋼 kamagra oral jelly 樂威壯 levitra 汗馬糖 hamer candy 犀利士 cialis 美國黑金 USA Black Gold 必利吉 EXtra Super p force 雙效威而鋼 super kamagra 韓國霸龍參 韓國奇力片 奇力片 KELLETT FILMS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去蔽、澄明我們生命本真狀態的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達到儒家理想中內聖外王的、崇高的生命理想境界。卷三為“窮理”,主要論致知,既總論致知之方又論讀書之法。讀書順序始於《大學》,使知為學之規模次序,而後繼之以《論》《孟》《詩》《書》。義理充足於中,則可探大本一原之妙,故繼之以《中庸》。達乎本原,則可以識聖人之大用,故繼之以《春秋》。卷四為“存養”,主要論述存心養性問題。《朱子語類》說:「涵養中自有窮理工夫,窮其所養之理;窮理中自有涵養工夫,養其所窮之理,兩項都不相離。才見成兩處,便不得。」卷五為“省察”,或作“克治”,是教人做誠意正心的工夫。就是說,我們在問學、明道、窮理的過程中不僅要持存涵養,更要向善行看齊,同時要克制一己之私慾,以回复天理之本然,此必力行,亦為克治之工夫。前五卷之致知、存養、省察(克治),都是講修身的,身不修,自不可齊其家;身修,則可齊其家教。所以卷六為“處家”,或作“家道”,主要論齊家。張紹價《近思錄解義》謂:「此卷以弟子之職,家人之道為主。以正倫理、篤恩誼,先嚴其身為總旨。以順父母、友兄弟、謹夫婦、慈卑幼、禦婢僕為分意。」當然齊家之道首在正倫理,同時也要篤恩誼。而正倫理的核心是一個「孝」字。卷七為“處己”或作“出處”,主要論述出處進退辭受之義,闡述做人立品與為官居家的大原則。與儒家歷來倡導的「用之則行,捨之則藏」「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以貫之。此卷對於士人面對仕隱、義利、義命以及學問之道與追求舉業時的選擇都提供了遵循的原則。卷八為“君道”或作“治體”,論述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張紹價《近思錄解義》以為:「此卷以端本立志為主,以誠心為宗旨,以治天下之道法為分意。」強調有誌之士治國平天下勉力治綱屈臣氏藥房 壯陽藥 持久液 春藥 媚藥 性藥 增大丸 犀利士 威而鋼 樂威壯 催情藥 迷藥,分正百職,創制立度,以成善治。同時要興教化、美風俗,以復三代。
其二,《近思錄》提出、辯明、教導如何處理禮樂刑政、臣道、人道以及遷善改過、辨別異端等。其卷九論「治法」作為《近思錄》第二部分,論述了治國平天下的禮樂刑政等具體制度問題。楊伯喦《衍注》列明為「禮樂、兵刑、學校、井田、封建、冠昏喪祭」。治平之道確立了根本,又必須重製度,故葉採《近思錄集解》雲:「蓋治本雖立,而治具不容缺。禮樂刑政有一之未備,未足以成極治之功也。」卷十至十三作為第三部分主要明臣道、教人道、同時要遷善改過以及辨別異端等問題。卷十為“臣道”,或作“政事”,主要論述臨政處事之道。葉採《近思錄集解》曰:「蓋明乎治道而通乎治法,則施於有政矣。凡居官任職,事上撫下,待同列,選賢才,處事之道具焉。」存誠、得中、守正是臨政處事的原則,義理則是判斷是非的最終標準。卷十一為“教人”,或作“教學”,主要論述教育人的方法,以彰顯理學家繼承儒家重視教與學這一人生大體的傳統。張紹價《近思錄解義》謂:「此卷以聖人之教、《大學》之法為主。以易其惡、至其中、由其誠、盡其材、理其心、歸之正為總旨。以閱讀、知道、成德、成材為分意。」卷十二為「警戒」。楊伯喦《衍注》對此卷有個很好的註解叫做「遷善改過」。歷代大聖大賢不僅重視修己治人之道,且必以怠荒逸欲為戒,故士子後學亦必須時時省察警戒,以使善日積,惡日消。卷十三為“辨異端”,其主旨在辨別異端,是把儒家與佛、道對比,以揭其虛妄,遏其可能的危害。
其三,《近思錄》末卷“聖賢氣象”,重在論述聖賢相傳的道統及聖賢顯現的精神氣度。後學希賢、希聖之心,就是要學習聖賢,繼承聖賢道統,所謂“繼往賢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這正是朱熹等理學家追求的人格和終極目標,把這個內容放在最後一卷,顯然其用意深刻。葉採《近思錄集解》謂:「此卷論聖賢相傳之統,而諸子附焉。斷自唐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道統相傳,至於孔子。孔子傳之顏、曾,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遂無傳焉。於是楚有蕎卿,漢有毛萇、董仲舒、揚雄、諸葛亮,隋有王通,唐有韓愈,雖未能傳斯道之統,然其立言立事有補於世教,皆所當考也。逮捕於本朝,人文再闢,則周子唱之,二程子、張子推廣之,而聖學復明,道統復續,故備著之。”
總之,《近思錄》不僅是一部邏輯嚴密的理學大綱,一部系統性的哲學著作,更是一部教導後學進入聖學之道的階梯。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重讀,深感其對青年學子、各級幹部修身養性,乃至治國齊家的深厚價值和重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