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子碧藍如天,山谷彩林如練,九寨溝又迎來了最為絢麗的秋天。在這樣浪漫的季節裡,漫步在彩葉飄舞的小徑上,對神奇大自然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世代生活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們,或許也常懷這樣的崇敬之心,創造了燦爛多樣的文化吧。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的㑇舞,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之一。

 

  世居於九寨溝附近崇山峻嶺中的白馬藏族同胞,與優美的大自然相容共生。在「萬物有靈」自然崇拜的原始時期,他們便模仿各種動物的舞蹈形式,創造並發展形成了㑇舞這種頭戴動物面具,以圈舞的點踏步、穿花的踮跳步為基本表現形式的祭祀性舞蹈。

  㑇舞的面具,主要是各種動物面具,無論是世間真實存在的動物,或是傳說中的神獸,都可以成為他們的面具形象。傳說中的面具種類多達百種,但歷經歲月,傳承至今的主要有獅子頭、龍頭、鳳凰頭、麒麟頭、虎頭、豹頭、牛頭、雕頭、熊頭、蛇頭等十餘種。

 

  逢年過節、喜慶日子,各山寨互相邀請,穿上彩衣,戴上面具,敲響鑼鼓銅鈸,驅邪祈福的㑇舞表演就開始了。白馬藏族以奇數為吉祥數,所以㑇舞一般由7、9、11人表演。表演者時而停止時而走圈、忽而聚攏忽而散開,他們提腳踮轉,轉中開胯,開胸揚臂,模擬各種動物的動作,千姿百態,活潑生動。

  㑇舞的舞蹈組合大致可分為三套動作:第一套動作叫“紐”,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動和神靈面前表演,包括祭祀祖神和祀山;第二套動作叫“尕”,一般在場壩裡表演;第三套動作稱“央”,是一套祝福的舞蹈,多用於走村串戶、禮拜長輩、互道祝愿。不論哪一種舞步,都展現出藏族同胞對大自然的崇拜,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心願。

  近年來,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大,人們不斷創新,推進㑇舞的復興和發展,㑇舞的傳承基礎越來越廣泛,在九寨溝的絕世美景中繪出一道亮麗的民族風情畫卷。最近幾年,九寨溝縣有的村莊開始出現大熊貓面具、金絲猴面具等新型面具,賦予舞新的時代意義,展現出這一遠古舞蹈「活化石」與時俱進的美好前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8825660 的頭像
    8825660

    8825660的部落格

    88256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