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追思】
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在其網站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首任院長楊樂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0月22日14時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楊樂先生,走了。
書香仍在,天人永別。
楊樂是名人,他不僅是位傑出的數學家,更是一個時代的榜樣。在科學的春天裡,陳景潤、楊樂、張廣厚、王元……他們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成為全中國有志青年的偶像。 1977年,楊樂和張廣厚被破格由研究實習生晉升為副研究員,1979年被評為研究員。 1980年,41歲的楊樂被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即院士),是其時最年輕的院士。正是在他們的感召下,許多人立下投身科研的志向,以科技強國為己任。
談起那段歷史,楊樂對榮譽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對我們的廣泛宣傳,其實是我們國家開始重視科學技術、重視知識分子的一個明確信號”,“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偶像,也自然有崇拜者。但這些不能影響工作,對個人而言,只需要把工作做好”,“至於外界那些溢美之詞,只能說是對我們那一代人所做工作的一點肯定」。
在改革的大潮中,楊樂從來不是時代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 1979年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分家」(除數學所外,新建「應用數學研究所」和「系統科學研究所」),楊樂被任命為數學所副所長,後又擔任所長,處理過很多棘手的問題。中研院啟動知識創新工程後,他於1998年擔任首任數學院院長。他要整合數學所、應用數學所、系統科學所和計算數學所,涉及人員、經費等各方面。楊樂的同事、已故數學家王元曾這樣評價:“(楊樂)對數學研究院正常工作秩序的建立、人才培養與引進等都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貢獻。”
楊樂推動中國數學走向國際的貢獻更是有目共睹: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召開,加入國際數學聯盟、協助丘成桐共同創辦開放性新型研究機構「晨興數學中心」…他的影響力不僅在純數學領域,更輻射到整個中國數學界。
70歲後,楊樂從具體的研究工作中退下來,做「一些力所能及、有益於學術、有益於青年、有益於社會的事情」。他在訪談錄中這樣說,“對純數學而言,最有創造力的是年輕時代”,“年長的數學家的優勢在於較為廣博的學識與見聞,以及豐富的經驗,宜於指導年輕人去衝鋒陷陣」。
。例如,他非常反對奧數成為中小學生的“標配”,“數學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這麼下去,會把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都搞沒了!”他也曾建議,適當加長數學領域研究生的教育年限,“數學和其他學科不同,必須知曉前人所研才能有所開創,但數學又是歷史最悠久的學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在記者看來,楊樂平易近人,是個溫厚的長者。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是個“老好人”,相反,他的性格非常鮮明,對人對事都有非常明確的評價。例如,他曾和記者談到,不贊成某些科學家的“做派”:“出席學術活動,講話稿都要秘書寫、學生寫,我對這種做法是非常不贊成的。”
回憶楊樂先生,那些場景、那些對話,幕幕鮮活。然而,斯人已逝。或許,對他最好的紀念,就是像他那樣,專注、清醒、勇於承擔責任,無論何時何地處於何種位置,都要力爭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做對國家、對社會有所裨益的人。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