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文化和上海風之迴響工作室共同策劃的“交界譯叢”第三本《避孕簡史》(前兩本分別是《虛無主義》和《犬儒主義》)近日出版。《避孕簡史》聚焦女性議題,是國內第一本剖析避孕和性別議題的跨性別簡史。新書出版之際,出版方邀請了該書譯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成員、果殼聯合創始人小莊和知名青年藝術家周雯靜,一起從性別的視角聊一聊《避孕簡史》這本書,以及她們對於相關議題的思考。活動由該書編輯、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文化的林煙霞主持。以下是本次對談內容的整理。
講座現場
主持人:這本書的題目本身還蠻有衝擊力的,它涉及與女性以及醫療衛生等行業相關的一個話題:避孕。這個議題和我們大家的生活有著很緊密的聯繫,那我們首先就請兩位老師分享一下,還記得第一次接觸到避孕這個議題,或者說受到相關的教育是在什麼時候,有什麼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
小莊:我從小生活在醫院的環境裡,媽媽是地方醫院的醫生,爸爸在部隊醫院。我最早接觸到跟避孕有關的東西,其實就是避孕套。那時候媽媽經常會把我帶到醫院裡去玩,藥房阿姨很喜歡我們這些小孩子,會給我們“玩具”玩兒,每次新到的計生用品,她會先留一包,並偷偷告訴我們來拿。一幫小孩排著隊每人領兩個“氣球”,我還會等他們都走了再跑去問阿姨多要兩個。除了把避孕套吹鼓起來當氣球拍來拍去,我們還會把彩色的墨水兌水灌進去,卷出一個個小球來做一堆造型……醫院裡的小孩都玩得不亦樂乎。一開始根本不知道這是做什麼用的,直到成人以後我才領悟過來我當年玩的氣球是什麼。
周雯靜:我是1989年出生的,我們這一代人在差不多大一的時候有朦朦朧朧的那種性教育的課程,可是關於避孕的問題僅僅只知曉短效避孕藥和避孕套兩種,且都是模模糊糊、模棱兩可的。大家還會把避孕套打孔後掛在鑰匙扣上,當做一個很酷的事情,可是關於它背後真正的常識是知之甚少的。
《避孕简史》,【美】唐娜·J.德鲁克/著 小庄/译,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文化/风之回响RESONANCE,2023年6月版
主持人:從兩位老師的回答可以看出,很多時候我們對避孕的相關議題是傾向於避而不談的,對於避孕器具也不會直接接受。這本《避孕簡史》對於讀者來說,應該是蠻新穎的一本書。請小莊老師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避孕簡史》大概講了什麼樣的避孕技術發展歷程?
小莊:這本書基本上是從現代視角來講述的,第一章裡面就明確說到,這段歷史從1882年開始,那一年荷蘭的一個診所可以給患者戴子宮隔膜,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具備了一定功能性的科技產品,和早期的那些以民間經驗為主的避孕法是有所區別的。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種隔膜是需要患者親自到診所讓
助勃壯陽 壯陽藥 催情春藥 春藥 持久液 陰莖增大 增大丸 助勃延時 治療陽痿早洩
發情發騷 陰莖二次發育 延時性交 Goodman增大丸 VIMAX增大丸 wenickman增大丸 德國黑金鋼持久液 綠騎士持久液 日本神油持久液 2H2D持久液 保羅V8 紅金偉哥
醫生給佩戴的,之後還需要一定的衛生環境來維護。這背後隱含的真實就是,這種女性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是人群當中的少部分,屬於有錢階級。而對於更多貧窮的女性來說,她們支付不起子宮隔膜的費用,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選擇一些廉價的、效果也更差的避孕用具。要看到,一直以來避孕這種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女性發起的——儘管也有針對男性的產品,比如避孕套,它其實出現得非常早,最開始可能是一些動物的腸子、魚鰾之類,但男性採用它們只是為了健康,更多是懼怕性病傳染才會去用,直到現代社會之後,男性才大量使用。這意味著什麼呢?就是懷孕的後果一定是女性自己去承受的。所以像早期的貧窮女性,只能藉助各種各樣的洗劑、栓劑之類江湖偏方,這些東西有沒有用還在其次,它們都具有刺激性,用起來非常令人不適。我在翻譯這部分的內容時,可以說是帶著一種身體隱隱作痛的感覺的,我在腦補她們經受的這些磨難。此外,世界各國可能都會用一些莫名其妙的草藥,大多數可能是通過毒性造成內分泌紊亂來干擾女性生育,其實是非常不健康的。另外還有一種擇時法,就是盡量選擇非排卵期,但人類直到20世紀才真正做到對排卵期知識的準確掌握,所以書中記述的那些早期指導基本上都錯得一塌糊塗。在美國,大概在20個世紀中葉,優生學盛極一時,甚至很多科學家都持有過這種主張。他們認為,如果有些人確實是在一個不健康的狀態下出生並成長起來,甚至可能天生帶有某些疾病,生命質量必然不高,那麼這些人就會被強行抓去絕育。可以說,這是一個極端理性甚至冷酷的想法。到了現代,差不多是1940年,橡膠技術發展以後,可以拿來做成避孕套,後來又被乳膠所取代。1960年,短效避孕藥問世,這時才有一種比較靠譜的、女性可以自己來掌控的方法,並且保持一定的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