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職校生「就業好、地位差」的現象改變了嗎?
「寧願去最差的普通高中,也不去職業學校。」有家長擔心,一些職業學校招生品質不佳,身處其中,孩子會受影響。
教育部2021年數據顯示,近5年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持續維持高水準。不過不少人認為,職校生就業率雖然很高,但不容易找到「體面」的工作;與普校生相比,未來發展也會面臨更多瓶頸、更高門檻。
從普通教育轉為職業教育體系的周浩,對此也有切身體會。
2014年,從技師學院畢業後,周浩選擇留校任教。站上講台後,他很快就意識到,責任不一樣了。“老師的一句話,很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他發現,在傳統教育體系和社會觀念裡,技校生常遭歧視,也易自卑。教師要做的,首先是幫他們重塑自信。
一台普通機器能不能修好,但當他們得知自己維修的機床要用於航太事業時,態度就不一樣了。“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有價值的。”
全國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能力比賽得獎選手周浩發言。(受訪者供圖)
但同時,隱形門檻與「天花板」依然存在。
週浩注意到,長期以來,一些雇主更重視外在學歷,而非職位與能力的匹配度。為了有更好看的學歷,不少中職學生選擇繼續讀高職和碩士。“用人機構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並提升專業評估能力。”
職校學生畢業後,也面臨薪資待遇上的落差。有些學生會直接問他:「CNC工具機維修這麼難、這麼苦,我們好不容易學會了,為啥每個月還是只能賺幾千塊?」「身為高技能人才,為什麼收入達不到中階管理人員水平?」…
甚至他自己,也會遭遇職場「天花板」——隨著學校發展壯大,教師中有越來越多碩士、博士,無論是評職稱還是晉升,周浩的學歷都沒有優勢。
平等之路還有多遠?
新職業教育法明確,“職業學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職業發展等方面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平等機會。”
在周浩看來,平等的法律地位是好的開始,但要實現事實上的平等,依然任重道遠。
職業教育究竟如何「破局」?他不只一次思考過這個問題,也認同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原院長童華強的觀點——當務之急,是在工學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和師資培養等「內涵」上發力。
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在教師培養方面肯「下血本」:學校會出資十幾萬元,送教師去一流企業脫產培訓幾個月;設計「四級梯度」發展體系,從普通教師、一體化教師、課程負責人到專業負責人,老師們有明確的上昇路徑。
從職校老師轉型為「職校老師的老師」。
童華強在辦公室修改方案。新華社記者舒靜攝
透過研究國內外專業、去企業研究訪談、組織專家訪談會,他們幫助職校老師一步步梳理工作任務關鍵點和技能提升點,建構一體化課程體系,「通常一個專業要做三年,才能形成系統體系。一套方案數百萬字,要反覆打磨數易其稿。”
進行教育諮詢計畫後,「有些老師成長很快,學校也快速發展。大家能看到,這幾年有些職校開始『冒』出來了。」對此,週浩感到欣慰。
而在提升教學品質之外,社會觀念的改變則仍需時日。
梯度;三是教育目標更多是培養“人上人”,而非培養“人中人」、著眼健全人格與創造幸福。
週浩認為,職業教育的高品質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觀念更新。只有在社會層面改變選人用人機制,在教育層面改進內容方式,在個體層面改變認知期待,「厚植尊重實踐的工匠精神,鼓勵多元發展的文化,整體社會認知改變,職業教育才能更多吸引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