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是第39個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次演講中高度評價教師的地位和角色:「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是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教師重要,就在於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加速推進教育現代化,建立教育強國,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如何抓好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本報約請三位專家研討交流。
主持人:於穎本報記者
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郅庭瑾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小組成員
季洪旭上海市晉升高級中學校長、特級校長/正高級教師
資料圖片
主持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策略性支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如何發揮教育的基礎性、策略性支撐作用?
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高品質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這就需要教育由「學有所教」的規模成長轉向「學有優教」的高品質發展,建構一個具有強大自主培養能力、強大綜合實力與競爭能力、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育體系。教育公平是教育強國的重要基礎。教育強國也意味著確保每個人平等受教育的權利,保障每個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每個人都有平等機會透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綻放人生精彩、成就人生夢想。
以「教育」強國,就是將教育作為一個手段、方法和路徑,來建立現代化強國。從人力資本層面來看,意味著以教育從數量與品質兩方面促進支撐科技經濟持續、健康、綠色發展的人力資本的提升;從知識生產層面看,意味著以教育傳播、創新、應用知識,推動科技進步與知識創新,增強國家創新能力,提升國家科技與經濟競爭力;從社會進步層面看,需要以教育改善與提升人的素養,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進步與文明。
要發揮教育的基礎性、策略性支撐作用,應著重從以下方面著力:一是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政治優勢,確保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正確發展方向。二是紮實推動教育高品質發展,加強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加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與城鄉一體化,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元發展。第三是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整體水平,推動東中西部教育協調發展,縮小區域間教育資源分配的差距。四是推動基礎教育治理現代化,增強基層學校辦學活力,激發教育內生動力,提供多樣化的教育選擇與人才培育途徑。五是建立並改善教育品質評估與監測機制,充分運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腦科學等領域前沿技術方法,實際發揮數位科技優勢,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估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估體系,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季洪旭: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立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基礎教育要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支撐作用,要認真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三個教育的根本問題,從教育方針尋找答案,從教育本源理性反思,從時代特徵探尋路徑。首先,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支撐作用。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情感認同、文化認同、道路認同,讓愛國興邦和責任擔當成為年輕人的集體印記和時代特質。其次,為每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發揮支撐作用。第三,為提升社會的創新活力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發揮支撐作用。要善於引導學生發現並發展自己的優勢智能,創設尊重差異、豐富選擇、滿足需求的育人場域,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因材施教,盡量在成全學生個性發展中實施「無差別」教育。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