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875)
- Sep 06 Wed 2023 05:29
白求恩精神在這裡升騰(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 Sep 06 Wed 2023 05:24
科學家揭示光感知調控血糖代謝的神經機制
- Sep 06 Wed 2023 05:22
新型電子皮膚可實時檢測生理信號2
- Sep 06 Wed 2023 05:17
新型電子皮膚可實時檢測生理信號
近日,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蘭偉教授領銜的柔性電子科研團隊在電子皮膚領域取得新突破。團隊提出的一種一體式自供能全透明柔性電子皮膚,一改先前穿戴不方便、不美觀的缺點,能夠讓電子皮膚發揮更大作用。
實驗結果表明,這種新型電子皮膚系統除了具有優異的柔性、透明性和電化學性能以及高靈敏度之外,充電後,該一體式電子皮膚還可模仿人類皮膚感知功能,貼敷於人體皮膚實現對脈搏、吞嚥、肢體運動等微弱生理信號和大範圍肢體運動的多尺度人體活動的實時檢測。
- Sep 05 Tue 2023 13:28
3D打印“心臟”與“真心”無異
北京2月26日電(記者張佳欣)沒有兩個人的心跳是一樣的。心臟的大小和形狀可能因人而異,對於心髒病患者來說,這些差異尤其明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團隊開發出一種程序,可3D打印患者柔軟而靈活的心臟複製品,並可控制其泵送動作,以模仿患者的泵血能力。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幫助醫生根據患者特定的心臟形態和功能定制治療方案。研究團隊22日在《科學·機器人》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報告了該成果。
研究人員首先將患者心臟的醫學圖像轉換為3D計算機模型,然後使用基於聚合物的墨水進行3D打印,得到的是一個柔軟、靈活的外殼,與患者自己的心臟形狀一模一樣,研究小組還可使用這種方法打印患者的主動脈。
- Sep 05 Tue 2023 13:27
脂質納米顆粒有望“大顯身手”
在應對新冠肺炎的鏖戰中,脂質納米顆粒(LNP)發揮了重要作用且引發極大關注。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月22日報導指出,除用於研製新冠疫苗,LNP還可應用於治療癌症等疾病,不過科學家們仍面臨著降低其毒性,以及將其輸送到人體內合適器官等難題。
小塊頭大用途
- Sep 05 Tue 2023 13:24
不吃早餐或削弱免疫系統功能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對小鼠模型研究發現,禁食可能不利於抵禦感染,並可能導致心髒病風險增加。發表在2月23日《免疫》雜誌上的該研究,可能會讓人們更好地理解長期禁食對身體的影響。
研究人員為更好地了解禁食如何影響免疫系統對照分析了兩組小鼠。其中一組在醒來後立即吃早餐,這是它們一天中最豐盛的一餐,另一組不吃早餐。研究人員收集了兩組小鼠醒來時的基線血液樣本,再次收集分別是4小時和8小時後。
- Sep 05 Tue 2023 13:22
細胞治療產業發展潛力大
- Sep 05 Tue 2023 13:20
細胞治療產業發展潛力大 (創新驅動 開闢新領域②)
和往常一樣,早上8點,天津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研究員張英馳來到實驗室,換好潔淨服,打開生物安全櫃的紫外燈,將培養基放在水浴鍋中。半小時後,他開始處理細胞。顯微鏡下,細胞均勻分佈,生長狀態良好。消化傳代後的細胞將用於為T細胞提供精準殺傷腫瘤細胞的武器,進而走向臨床,最終成為第三代藥物——細胞治療藥物。
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式,細胞治療在眾多疾病特別是癌症、遺傳疾病、傳染病的治療中展現出良好的效果。近年來,在技術、政策、市場等驅動下,我國細胞治療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有望成為生物醫藥領域極具潛力的新賽道。
- Sep 05 Tue 2023 13:18
未來我們吃的“肉”可能是微生物造的2
- Sep 05 Tue 2023 13:15
未來我們吃的“肉”可能是微生物造的2
- Sep 05 Tue 2023 13:12
未來我們吃的“肉”可能是微生物造的
- Sep 05 Tue 2023 13:10
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在一項新的臨床前研究中,美國科學家證明,即使是適量飲酒也會加速大腦萎縮,並增加澱粉樣蛋白斑塊的數量。相關研究刊發於最新一期《疾病神經生物學》雜誌。
在最新研究中,威克森林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利用擁有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病理的小鼠模型,採用為期10週的慢性飲用方法,讓小鼠選擇喝水或喝酒,模仿人類飲酒的行為。然後,他們研究了自願適度飲酒如何改變健康的大腦功能和行為,以及是否改變了與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階段相關的病理學。
- Sep 05 Tue 2023 13:07
移植後能長期造血 人造骨髓研究再獲突破
2月22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獲悉,該院王金勇研究員團隊和廣州醫科大學教授張夢雲團隊合作,首次通過乾細胞基因編輯手段操縱3個重要造血調控基因Runx1、Hoxa9和Hoxa10的組合表達,成功在老鼠實驗中獲得具有移植能力的人造骨髓種子細胞,且移植後能夠實現在野生型動物體內高度嵌合,長期、多譜系造血。相關成果近日刊發於國際幹細胞學會會刊《幹細胞報告》。
骨髓移植即造血幹細胞移植,主要用來治療多種惡性血液腫瘤和地中海貧血症等血液單基因遺傳病。然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細胞來源主要是配型成功的血緣或非血緣供者的骨髓、外周血或者臍帶血,來源限制條件多,數量有限,且成本高昂。接受異體骨髓移植的患者常常出現免疫排斥反應,影響生存質量。
- Sep 05 Tue 2023 13:05
飲酒導致精子質量下降 或與腸道菌群有關
V
2月19日,科技日報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獲悉,該院泌尿外科團隊近日在國際期刊《微生物學前沿》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深入探討了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介導慢性飲酒所致精子質量下降的機制。
- Sep 05 Tue 2023 11:57
何嚴萍代表:讓新藥研發更高效更便利
- Sep 05 Tue 2023 11:55
立足百姓健康 激發醫藥創新動力
在玉石加工現場,高速銑刀與原料猛烈碰撞,擦出火花也激起粉塵;在海邊,萬噸輪船上鏽跡斑斑,戴著口罩的年輕人手持鋼砂打磨,揚起四散飛濺的粉塵。
這些場景與醫藥研發看似毫無關聯,但在全國政協委員、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建東看來,卻是健康新挑戰。“新業態、新工種中的塵肺病潛在患者在增多。”蔣建東說,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給醫藥界帶來新的課題。老百姓的健康難題就是原始創新的源頭。
- Sep 05 Tue 2023 11:53
“腸道芯片”促進對微生物學理解“腸道芯片”促進對微生物學理解
發表於新一期《APL生物工程》雜誌上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設備——腸道芯片,該設備模型成功地維持了人類腸道細胞和微生物群的共生體長達幾天,甚至是幾週的時間。
器官芯片是人體器官的微型模型。它們含有微小的通道,細胞和組織培養物與精確控制的營養物質在其中相互作用。使用這些模型避免了耗時巨大和成本高昂的試驗挑戰以及動物試驗背後的倫理問題。
- Sep 05 Tue 2023 11:51
南牡蒿素可抑制肝癌細胞活性
肝癌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全球每年肝癌新發人數超過84萬。
2月28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陳紀軍研究員團隊從南牡蒿中發現了系列結構多樣的新穎倍半萜二聚體和作用於相關靶點與信號通路的抗肝癌活性成分。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上。
- Sep 05 Tue 2023 11:49
自主創新“定制”骨骼助患者挺直脊梁2
全鏈條自主創新需久久為功
未來,3D打印在骨科方面的應用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國科研人員和企業還要進一步發揮創新能力,推動該領域全鏈條自主創新,造福更多患者。劉忠軍告訴記者,目前已有相關研發團隊探索使用鎂金屬製作3D打印人體內植物。“鎂合金具有很好的修復、重建骨結構及功能的性能,同時它還具備一定的抗感染能力,能夠減少相關感染合併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