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875)
- Aug 16 Wed 2023 08:55
韭菜豆芽鴨血湯 養肝潤燥
- Aug 16 Wed 2023 08:52
北京啟動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
支持發展社區嵌入式醫養結合機構,鼓勵智能健康養老產品進社區、進家庭,社區工作者中將有專人負責老齡工作……近日,市衛健委和市老齡辦聯合啟動2021年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明確城鎮和農村老年友好型社區的創建及申報標準。
市衛健委和市老齡辦要求各相關部門圍繞改善老年人居住環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提升為老年人服務質量、擴大老年人社會參與、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為老服務科技化水平以及管理保障等方面內容,推進各項創建工作,按照逐級推薦、優中選優的原則,做好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和申報。
- Aug 16 Wed 2023 08:46
每周少睡6小時 工作失誤率增1倍
2021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本年度世界睡眠日的主題為“良好免疫源於優質睡眠”。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理科主任張斌表示,睡眠是人類的一種本能行為,睡眠在生長發育、健康、免疫、認知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27%的人有睡眠問題。全世界每四個人中就有1個人患有失眠症。長期熬夜會增加肥胖、疾病、免疫力下降、心理問題、認知缺陷的風險。
缺覺的人更容易胖
- Aug 16 Wed 2023 08:44
春夏胃腸防病 試試三味中藥材
V嶺南春光正宜人,但天氣好並不意味著不生病,廣東省第二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專家、主任醫師黃漢超指出,春天以及即將到來的夏天,容易發生夾雜著胃腸炎/胃腸症狀的時令感冒,推薦使用三味常見的中藥材進行調理。
門急診裡胃腸型感冒患者多
- Aug 16 Wed 2023 08:41
玉蘭 食藥賞皆宜的望春花
霓裳片片晚妝新,束素亭亭玉殿春。眼下正值初春季節,不等綠葉長出,玉蘭花便早早地綻放出嬌嫩的花朵,溢出醉人的清香,向人們報告著北京的春天。玉蘭花是我國著名的早春花木,在我國至少有2500多年的栽培歷史。
1 白曰玉蘭,紫曰辛夷
- Aug 16 Wed 2023 08:38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預防“吃出來的癌症”
不少癌症的發病與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專家提醒,要注意不吃燙食,少喝高度酒,不嚼檳榔,使用公筷公勺,勤換筷子,剩菜應果斷丟棄。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病區主任田艷濤教授表示,“趁熱吃”是不好的生活習慣,長期吃燙食會損傷食道黏膜和胃黏膜,增加癌變風險。高度白酒也會燒灼食道,損傷黏膜上皮,甚至引發癌變。
- Aug 16 Wed 2023 08:36
全國愛肝日 專家給出春季養肝五步法
肝臟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具有解毒、代謝、造血、儲血等生理功能。3月18日是全國愛肝日,今年的主題是“維護肝臟,增進健康”。
“熬夜、酗酒、過度用眼、情緒鬱結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現代人肝臟受損,而肝臟一旦受到損傷,在發病早期幾乎無明顯症狀,極易被忽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肝病醫學部中醫肝病科主任王睿林提示,平時就要注重養護肝臟,春季萬物復甦,由寒變暖,正是養肝、護肝的好時節。
- Aug 16 Wed 2023 08:33
低糖電飯煲是黑科技還是智商稅?
“春天不減肥,夏天徒傷悲”,每年的這個時候,減肥都被愛美人士提上日程。最近,被譽為“減肥利器”“降糖神器”的低糖電飯煲在電商平台頗受歡迎,銷售成績十分亮眼。該產品廣告聲稱,此類電飯煲可通過“溶、離、燜”三步或依靠人工智能技術,將米飯中所含澱粉全部或部分分離出去,使其含糖量降低約50%,進而蒸出所謂的低糖飯。此外,該產品廣告中還稱,此類電飯煲能提升米飯中鎂、鋅、鉀、鈣等元素的含量,甚至可以給米飯增加一種名為“高抗性澱粉”的物質。
在該商品的評價區,不少購買者稱,吃低糖飯能達到“減重”“降血糖”的效果……那麼,這款“煮飯神器”真有如此奇效嗎?它究竟是黑科技還是智商稅?對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Aug 16 Wed 2023 08:30
甜蕎麥芽雞蛋湯 令精神煥發
- Aug 16 Wed 2023 08:28
春分下田野 鄉間親子研學走起
春暖花開,草長鶯飛,大美的鄉間田園景緻逐漸呈現。這個週六就是春分時節,是農耕的重要時節,各地農業生產陸續展開。快帶上你家的娃走進美麗鄉村,在田野間參與各項互動活動,到春耕的原野上和泥土來一次親密接觸。
在田間齊體驗“春耕秋收”
- Aug 16 Wed 2023 08:25
春季養生防病宜吃這些食物
V
正是春暖花開時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治未病科高三德副主任中醫師介紹,春季由肝主令,所以春季養生主要是護肝暢,養肝的關鍵就是要保持心情舒暢,春遊、踏青、放風箏等都可以舒緩緊張情緒。此外,春季養生應多吃辛溫發散的食物,可選以下食材:
- Aug 16 Wed 2023 08:23
愛吃魚生怕感染肝吸蟲?這三種方法可查
肥美的魚生是“乾飯人”不能錯過的美食,但是魚生中的小蟲卻會悄悄地去到你的身體裡生娃建房。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楊綺紅提醒,生吃魚生非常容易感染肝吸蟲,已經吃過魚生想知道體內有無感染肝吸蟲有三種方法,具體可到醫院諮詢檢查。
現在,肝吸蟲病已明確為我國最嚴重的食源性寄生蟲病之一。感染率居高的原因與民眾飲食和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愛吃生鮮魚蝦如“生魚片”“生蝦”,或者吃鮮嫩未煮熟的魚蝦都容易感染肝吸蟲。
- Aug 16 Wed 2023 08:18
春天減肥忙,不可盲目服用減肥藥
身高1米58,體重92斤,縱使已經擁有這樣嬌小的身材,小曖(化名)依然擔心自己太胖,因為她是乾網絡主播的,鏡頭上呈現的形像要比實際大一號。她有一個“秘密武器”,那是一款從國外代購來的減肥藥,吃上以後怎麼胡吃海喝都能掉秤。已經有四五年時間了,她靠著這款神奇的減肥藥輕鬆搞定了自己的身材管理。
但最近,小曖因為這個“秘密武器”攤上事了。醫生在她的小便裡驗到了違禁藥品成分安非他命,懷疑是這個誘發了她的癲癇,而來源很可能就是減肥藥。
- Aug 16 Wed 2023 08:14
辨清體質喝對茶
《本草衍義》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處的“荼”即是現在的“茶”。茶屬中藥一族,故善養生者以茶為藥,拾遺補缺。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體質不同,每種茶的性味也不同,如果能依據體質特點來選擇合適的茶飲,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期,《生命時報》特邀河南省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呂沛宛和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浙江省茶葉學會副理事長王岳飛為大家介紹如何辨體質,喝好茶。
不同茶類由於加工工藝、品種、地域、季節等因素的差異,其性味特點有所不同:綠茶屬不發酵茶,富含葉綠素、維生素C,性涼而微寒;白茶是微發酵茶,溫涼平緩,不過,“綠茶的陳茶是草,白茶的陳茶是寶”,陳放的白茶有去邪扶正的功效;黃茶屬部分發酵茶,性寒涼;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性平,不寒亦不熱,屬中性茶;紅茶為全發酵茶,性溫;黑茶屬於後發酵茶,茶性溫和,滋味醇厚回甘,刺激性不強。根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中體質和常見表現,推薦飲用的茶葉種類也各有側重。
- Aug 16 Wed 2023 07:33
把養老院“搬”回家 ——江蘇南京創新探索家庭養老床位模式
V
家住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的蔣奶奶,患有輕度阿爾茨海默病且行動不便。今年年初,她不慎從自家家庭養老床位上跌落,智能床墊監測不到蔣奶奶的生命體徵,迅速向對應養老機構發出警報,工作人員很快趕到蔣奶奶家中,對她進行救護。
- Aug 16 Wed 2023 07:31
食滯問題可大可小 必要時就診
“食在廣州”,美食當前,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吃多了,許多人日常生活中都曾出現過食滯。一般人認為食滯就是吃撐了,只要喝粥或者口服一些中成藥就可以了,無需引起重視。但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中醫科主任吳艷華表示,食滯問題可大可小,必要時須尋求醫生的幫助。
食滯在中醫稱為食積,多是由於飲食不當,損傷脾胃導致。其輕者主要表現為胃脘脹滿、噁心欲嘔,這時一般通過禁食或口服保濟丸、整腸丸等藥物即可緩解。但對於一些暴飲暴食、大量喝酒或進食海鮮的人群,如果突發腹痛難忍、發熱,腹部出現瘀斑、嘔吐、脂肪瀉等症狀,就必須警惕急性胰腺炎發生,這時候必須及時就醫。
- Aug 16 Wed 2023 07:29
別隨便拔倒刺 這一行為可能讓你進醫院
天氣乾燥,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擾——手指邊緣會起倒刺。一些人會選擇直接撕掉它,但這一做法是非常錯誤的。
前段時間,知名女演員鄧萃雯因拔倒刺入院進行手術的消息,引起了網友熱議。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拔個倒刺就會導致住院,還要進行手術?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
- Aug 16 Wed 2023 07:23
春的味道 一口“艾”上
客家人有句老話,“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又稱清明粄,每年的清明節前後,在客家地區客家人都有做艾粄、吃艾粄的習俗。
春天到來,在大埔田間地頭,遵循大自然節奏的艾草已悄然生長,它是製作艾粄的關鍵原料。在西河鎮漳北村,今年49歲的村民李喜娣是製作艾粄的能手,臨近清明節,手機上不斷發來了客戶需要艾粄的訂單,她也忙碌起來。
- Aug 16 Wed 2023 07:22
清明時節防病養生 這些問題要注意
臨近清明,體內肝氣逐漸達到最旺,要以“生髮陽氣,調肝健脾”為養生要點。在起居上,應晚睡早起,以使陽氣生髮舒暢,但是晚睡並不是熬夜。可穿著寬鬆衣服,多到空氣清新之處,如公園等地慢走、打拳、做操,選擇動作柔和的鍛煉方式活動,使陽氣增長。
運動量不宜過大
- Aug 16 Wed 2023 07:19
警惕五徵兆、做好四細節 助你打贏生活“保胃戰”
3月28日晚,中國香港知名演員廖啟智病逝。據了解,2020年12月,廖啟智就因胃部發脹前往醫院做檢查,後確診患上胃癌。眾多網友在唏噓不已的同時,也紛紛開始警惕。
俗語說“十胃九病”,胃病在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那麼,胃病是否會轉變為胃癌?轉變時,又是否有徵兆?平時,我們又該如何對胃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