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澳大利亞悉尼加文醫學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一些癌細胞可部署並行機制來逃避免疫系統的防禦,而且能抵抗免疫治療。研究人員發現,通過抑制殺傷性T細胞的活動,並阻礙免疫系統標記腫瘤細胞,乳腺癌細胞能夠複製和轉移。這項研究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此次研究使用了DNA條形碼技術,條形碼是一種從一代細胞傳遞到下一代細胞的序列。研究人員使用了標記有已知DNA條形碼的小鼠乳腺癌細胞,從而能看到更具侵略性和抵抗力的細胞來自哪裡,DNA條形碼使他們能追溯到原始細胞,看它是增大還是縮小。
據澳大利亞悉尼加文醫學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一些癌細胞可部署並行機制來逃避免疫系統的防禦,而且能抵抗免疫治療。研究人員發現,通過抑制殺傷性T細胞的活動,並阻礙免疫系統標記腫瘤細胞,乳腺癌細胞能夠複製和轉移。這項研究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此次研究使用了DNA條形碼技術,條形碼是一種從一代細胞傳遞到下一代細胞的序列。研究人員使用了標記有已知DNA條形碼的小鼠乳腺癌細胞,從而能看到更具侵略性和抵抗力的細胞來自哪裡,DNA條形碼使他們能追溯到原始細胞,看它是增大還是縮小。
據英國劍橋大學官網報導,研究人員首次將在實驗室培養的紅細胞作為輸血試驗的一部分,輸注給另一個人。如果試驗被證明安全有效,人造血細胞或將徹底改變鐮狀細胞和稀有血型等血液疾病患者的治療。對於某些患有這些疾病的人來說,很難找到足夠匹配的獻血。
這是第一次給患者輸入來自同種異體供體的實驗室培養的血液。劍橋大學輸血醫學教授和血液學顧問、英國國民保健制度(NHS)血液與移植中心首席研究員塞德里克·格瓦特教授表示,他們希望實驗室培養的紅細胞比來自獻血者的紅細胞壽命更長。如果該試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案例,將是目前需要定期或長期輸血患者的曙光。因為頻繁輸血可能造成鐵過載,導致嚴重的並發症。
一名極易患腫瘤的西班牙女性最近引發關注。這名女性曾先後罹患12種不同的腫瘤,其中5種是惡性的,但在治療後“完全康復”!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誌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發現了該患者如此容易患癌的原因:她攜帶了一組人類從未見過的基因突變。研究人員表示,這個“例外”的病例有助於改善癌症早期診斷並開發新療法。
研究人員發現,這位現年36歲的女性攜帶了兩個名為MAD1L1的基因突變的拷貝,分別來自其父母,該基因編碼在細胞分裂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蛋白質MAD1。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特任教授薛林課題組與國外同行合作,構建並利用半合成生物傳感器揭示輔酶A(CoA)細胞內的代謝平衡,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化學生物學》。
CoA由維他命B5在體內合成,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代謝物(輔酶)之一,其參與體內眾多代謝通路,比如三羧酸循環、氨基酸代謝、蛋白翻譯後修飾以及基因表達調控等。“已有研究證明,神經退行性疾病、肥胖以及腫瘤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生髮展都與CoA的代謝失調密切相關。”薛林介紹。
到了晚上11點,你孩子臥室裡的燈還開著,你想讓他們趕緊睡以保證第二天有足夠精力去上學,是不是需要費盡口舌?據發表在《兒童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青少年成為“夜貓子”多年後,這種睡眠模式的轉變增加了青春期後期出現行為問題和大腦發育延遲的風險。
人們的睡眠模式在青少年時期會發生變化。許多青少年從早起的“百靈鳥”變成了“夜貓子”。他們感覺在晚上更有效率,警覺性更高,但睡得更晚,第二天醒得也更晚。
手術機器人捏起細小的皮筋進行打結和拆解,精準與穩定的操作讓觀眾讚歎連連;電動擔架車與自動胸腔按壓系統共同合作,急救關愛更加安全高效;戴上3D眼鏡,眼球結構在更大的視野中得到清晰展示,眼部手術更加安全……進博會現場,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熱鬧非凡。前沿醫學科技齊聚一堂,共同展示未來醫療新圖景。
機器人成好幫手手術更穩更精準
密胺碗是“奪命碗”嗎?真有一種疫苗打一針就可以不得癌症嗎?孕婦拍胸片會致使寶寶畸形嗎?……最新一期的“科學”流言榜揭曉,將近期最熱門的健康流言“一網打盡”。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委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台共同發布。
歐洲人腦計劃團隊開發的多層次於利希人腦圖譜可通過將大腦網絡與其基礎解剖結構相關聯,幫助研究精神疾病和衰老障礙。通過用前所未有的詳細程度映射微體系結構,該圖譜可更好地理解大腦連接和功能。研究人員近日在《生物精神病學》雜誌上概述了於利希人腦圖譜,重點介紹了人腦的細胞結構和受體結構,以及如何將圖譜應用於精神病學研究領域。
北京11月16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據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誌,美國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中心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名為GRP78的伴侶蛋白在導致新冠病毒的傳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研究還表明,阻斷GRP78的產生,或者用一種新的靶向藥物抑制其活性,可極大地減少新冠病毒複製。
GRP78是一種關鍵的細胞伴侶蛋白,有助於調節其他細胞蛋白的折疊。凱克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2021年的一篇論文中表明,當新冠病毒侵入時,GRP78被“劫持”,與其他細胞受體一起運作,將病毒帶入細胞內,然後在那裡複製和傳播。
近日,德國柏林夏里特醫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先天免疫細胞的中心功能,並展示了治療過敏的可能方法。相關成果已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人體免疫系統由兩個互補的部分組成。後天免疫系統對特定的病原體做出特異性的反應,可在初次感染某種病原體後產生免疫記憶。先天免疫系統則是非特異性、無記憶性的病原體防禦功能。先天免疫系統的細胞位於氣道和腸道的黏膜中,可在病原體的入口處形成第一道有效的防禦屏障。其中包括所謂的第2組先天性淋巴細胞(ILC2),它們在腸道寄生蟲病或呼吸道過敏的情況下具有活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黃荷鳳團隊研發了一種全新的無創產前篩查(NIPT)方法,首次實現了對染色體病和單基因病的同步篩查,同時大幅提高了無創產前篩查對目標疾病的檢測性能。相關研究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細胞發現》雜誌上。
出生缺陷是指出生前發生的身體結構、器官功能或代謝異常,是導致新生兒和嬰幼兒死亡、殘疾的重要原因。2010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6.4%的新生兒死亡歸因於出生缺陷,在所有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五。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左濤研究員團隊在《柳葉刀·微生物》上發表綜述,揭示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和腸道穩態的重要作用。
腸道真菌菌群是人類腸道微生物組中一個微小但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參與調節宿主免疫同源性、病理生理過程以及共存於腸道的細菌微生物組的組裝。過去十年裡,越來越多的研究對健康和多種病理條件下的腸道真菌菌群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腸道真菌菌群協同腸道細菌菌群會影響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形成發展。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23日報導,法國科學家近日復活了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冷凍了數万年的7種病毒,其中最年輕的被冷凍了27000年;最古老的被冷凍了48500年,是迄今復活的最古老病毒。相關研究刊發於生物預印本網站bioRxiv。
最新研究負責人、馬賽大學的讓·米歇爾·克拉維里的團隊此前曾復活了兩種已經在永久凍土中冰封了3萬年的病毒。
特拉維夫11月14日電(記者胡定坤)日前,以色列生物技術公司Salignostics宣布,該公司研製的全球首個唾液孕檢試劑盒將在數月之內,在以色列、南非、歐盟、阿聯酋等地的藥店和其他零售機構上市。
Salignostics由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研究團隊於2016年創立,該團隊專注於基於唾液的體外診斷技術研究,成功研製出唾液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盒,並在該成果的基礎上開發出唾液孕檢技術。2021年,該公司在以色列完成了對300名孕婦和非孕婦的臨床試驗,其唾液孕檢試劑盒已獲歐盟和以色列相關機構批准上市,並正在申請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批准以進入美國市場。
北京11月15日電(記者張夢然)瑞士威斯生物和神經工程中心公佈了其完全可植入的ABILITY腦機接口系統所獲得的最新臨床前神經數據。近日在美國聖地亞哥舉行的2022年神經科學學會會議上公佈的這一結果,展示了ABILITY在連接不同電極類型方面的靈活性。
ABILITY是一種無線植入式醫療設備,旨在長期植入和家庭使用,可用於因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腦幹中風或脊髓損傷導致的嚴重癱瘓患者恢復溝通和運動。
北京11月15日電(記者劉霞)加拿大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微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在魁北克南部三隻鹿的鼻拭子樣本內發現了新冠病毒遺傳物質,並從兩隻鹿的樣本中分離出活病毒——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種,這是首個新冠病毒鹿傳人的證據。
最新研究負責人、多倫多大學醫學和病理生物學系副教授薩米娜·穆巴雷卡解釋道,能在動物和人類之間來回傳播的病原體(如新冠病毒)令人擔憂。當病毒傳播到新動物宿主身上時,病原體會建立一個新“蓄水池”,使新變種進化,並可能傳回人類。這些新變種有時更難在人類身上發現或治療,並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疾病。
11月14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了黑色素瘤如何控制其死亡率之謎中缺失的“拼圖”。在最新《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中,喬納森·奧爾德博士團隊描述了腫瘤如何利用基因改變促進爆炸性生長並防止自身滅亡,這一發現可能會改變腫瘤學家理解和治療黑色素瘤的方式。
在健康的細胞中,端粒隨著細胞分裂而變短。其長度的維持中斷可能導致嚴重的疾病。短端粒綜合徵會導致過早衰老和死亡,但過長的端粒與癌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