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障特定群體需要,到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無障礙需求,體現了無障礙環境建設理念的進步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權益保障的重要內容,對於促進社會融合和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不久前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草案,進一步拓展了無障礙內涵,引起社會關注。
從保障特定群體需要,到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無障礙需求,體現了無障礙環境建設理念的進步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權益保障的重要內容,對於促進社會融合和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不久前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草案,進一步拓展了無障礙內涵,引起社會關注。
【觀察者】
養老護理員是服務老年人的一線人員,是支撐老年人幸福晚年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當前,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大、增速快,呈現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等特點,急需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技能精湛的養老護理隊伍。
近日,出生於1996年、大專學歷的上海市楊浦區社會福利院護理員王程成了媒體關注的“紅人”,被稱作“養老護理員之光”。據媒體報導,今年8月,他成為首個成功落戶上海的養老護理員,反映出上海對養老護理人才的渴求,以及大力引進相關人才的決心。
過去十年來,我國持續加大養老服務專業建設力度。2013年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政部門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門人才,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大專院校對口專業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2019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再次提出,支持院校增設一批家政服務相關專業。原則上每個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和若干職業院校開設家政服務相關專業,擴大招生規模。2022年年初,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本科高校、職業院校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招生規模明顯增長。
北京堅決做好首都疫情防控工作,廣州調整密切接觸者和入境人員的隔離期限,鄭州部分區域精準劃定高風險區,民航局要求毫不放鬆科學精準抓好行業疫情防控……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要求“堅定不移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公佈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決築牢疫情防控屏障,努力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以科學之策,應對非常之難。常態化疫情防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根據病毒變異特點和疫情形勢變化不斷動態優化調整防控策略措施,不斷提升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水平,快速有效處置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積極成果,充分體現了我國防控疫情的堅實實力和強大能力,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事實充分證明,“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策略,是符合我國國情、經過實踐檢驗的有效舉措,路子是對的,效果是好的,是我國防控疫情的製勝法寶。
提升安全防範意識
二維碼在方便百姓生活的同時,也引發一些問題,例如利用二維碼進行違法犯罪的活動時有發生。曾有媒體報導稱,用戶參加掃二維碼送紅包的活動,結果掃碼後紅包沒著落,自己賬戶上的錢卻少了;有的不法分子利用虛假二維碼進行非法轉賬獲利……
掃健康碼、掃碼點餐、掃碼支付、掃碼騎車……廣泛普及的手機掃碼方式,為人們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但二維碼也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利用二維碼進行違法犯罪的活動時有發生。專家認為,應通過完善技術措施,提升消費者防範意識等,讓掃碼更規範更安全。
連接線上線下的重要通道
以更加全面、長遠的眼光系統謀劃,統籌應對,綜合施策,更好承接億萬老年人的美好生活需要
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日前發布的《2021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萬人,佔總人口的18.9%;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萬人,佔總人口的14.2%。
疫情還在膠著。一款由在校生主導研發的學生疫情防控信息自動採集系統,在精準防控要求更高的當下脫穎而出。這款由杭州電子工程大學學生主導設計開發的系統將健康碼情況、行程卡數據、學生返校交通方式、系統內的每日健康打卡情況等數據匯集到一起,方便快捷嚴謹研判學生健康狀態、疫情風險。
有了這個系統,杭州電子工程大學兩萬多名學生的健康狀況就可以交給系統評估。學生有出入學校的要求,不用經由老師的人工審批,而可以在線上申請,系統根據情況將批准的命令下發給校門閘機,實現無感出入校園,節約了學校大量人力物力與時間成本。參與研發的自動化專業大二學生楊成鍇表示,有機會嘗試真正部署一些大型的應用,甚至嘗試自主學習一些還沒有學過的知識,是最大的收穫。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深入開展健康中國行動和愛國衛生運動,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一段時間以來,由中國計生協、健康中國行動推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婦聯聯合開展的“好家風·健康行”家庭健康主題推進活動,通過分享健康家風故事與健康飲食,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傳遞家風溫情,引發廣泛關注。
“健康陽光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一家感到幸福快樂”“讓美味與健康同行,才能真正享受美好'食'光”……和諧的家庭氛圍、良好的家風家教,對個人健康素養提升、健康習慣養成具有重要意義。而家風家教作為一種精神傳承,需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為載體。推動健康生活理念根植家庭、深入人心,不僅有益於千千萬萬中國家庭的幸福,更有助於夯實健康中國的基礎。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民間醫生叫董奉,他不僅醫術精湛,還醫德高尚,懸壺行醫無欲求,施醫無類不受謝,深得百姓敬重。他有一個很特殊的要求:希望患者病癒後在診所旁種植杏樹三株。多年後杏樹成林,董奉以杏易谷賑貧。“杏林”從此成為醫生的代名詞。董奉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故事成為古代從醫的榜樣,一直激勵著後人。
古有董奉,今有潘鳳。
進一步健全疫情多渠道監測預警和多點觸發機制,面向跨省流動人員開展“落地檢”,發現感染者依法及時報告,第一時間做好流調和風險人員管控……各地採取一系列切實舉措,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四早”要求,減少疫情規模和處置時間,提高常態化疫情防控成效。
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要求“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公佈了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這樣的調整和優化,是對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是基於對病毒變異和傳播規律的把握和近三年來各地防控經驗的總結,是穩中求進、走小步不停步、符合我國國情、更加科學精準的舉措,不是放鬆防控,更不是放開、“躺平”。我們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堅持既定的防控策略和方針,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
以“社恐”為關鍵詞在微博搜索時會發現,“社恐人群的噩夢”“社恐的開學日有多可怕”“社恐適合什麼工作”等話題,吸引過萬人參與討論,閱讀量甚至破億。而在豆瓣App上,“社恐”話題排名前三的小組“社恐抱團取暖”“我患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我只有一點點點點點點點點社恐”,組員數量累積竟超過14萬。
“社交恐懼症”原是醫學疾病術語,指因懼怕在社交活動中出現窘態而產生明顯的焦慮、緊張和自主神經症狀,屬於恐懼症中的一種亞型。其實,“社恐症”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僅為1.5%。生活中常見的“社恐”,多數情況下指的並非所謂“社恐症”,而是人們藉“社交恐懼”形容自己在與陌生人相處時的緊張、尷尬、焦慮,說不出話甚至逃之夭夭的身心狀態。
當前,全球疫情仍處於流行態勢,我國疫情防控形勢依然複雜嚴峻,部分地區擴散蔓延加快、反彈風險加大。越是形勢複雜嚴峻,越要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爭的行動,採取更為堅決、果斷措施,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各項工作,盡快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勢頭。
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是人口大國,脆弱人群數量多,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總量不足,一旦放鬆疫情防控,勢必造成大規模人群感染,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將受到嚴重影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堅定不移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定不移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守土有責、守土盡責,黨政同責,擔負起防控責任,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堅決築牢疫情防控屏障。
優化調整疫情防控二十條措施發布以來,各地正在迅速貫徹落實,細化執行方案。部分城市在判定高風險區時,及時精準到單元和樓棟;有的地方在隔離轉運、核酸檢測、醫療服務等方面,增添更多細節和溫度。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官網“落實疫情防控'九不准'公眾留言板”數據,11日到16日群眾投訴量下降39%。
面對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如何做好防控工作,沒有現成的答案。不斷優化調整防控措施,就要充分認識抗疫鬥爭的複雜性、艱鉅性、反复性,從我國國情實際出發,堅持穩字當頭,堅持底線思維,切實增強工作的針對性。
優化調整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發布以來,各地迅速貫徹落實,細化執行方案,開展政策培訓,加強社會動員,結合自身實際,在隔離轉運、核酸檢測、人員流動、醫療服務等方面採取更為精準的措施。一些地方也及時糾正與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條優化措施不相符的做法,進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有效性。
病毒在變,我們對病毒特點和疫情傳播的認識也在變,措施也跟著變。近3年來,我國緊盯全球疫情態勢和病毒變異特徵,不斷根據形勢變化對疫情防控措施進行優化和調整,先後出台了9版防控方案。每一版防控措施的製定,都是基於新冠病毒的潛伏期、傳播力、致病力等病原學及流行病學變化和國內外最新疫情的形勢,在總結歷次本土疫情防控工作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結合我國防控策略和目標,集聚多領域防控政策研究專家的智慧進行調整的。這些版本防控措施越來越科學,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精準,每一版方案都經受住了時間檢驗,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從全球疫情防控情況看,我國感染人數、發病人數、重症人數和病亡人數都保持在較低水平,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得到最大程度保護。實踐充分證明,黨中央確定的疫情防控方針政策是正確的、科學的、有效的,我們有基礎、有條件,也有信心、有能力戰胜新冠病毒所造成的流行和傳播,實現動態清零。
面向跨省流動人員開展“落地檢”,優化調整隔離管理措施,跨省旅遊經營活動不再與風險區實施聯動管理……近期,各地區各部門結合自身實際,細化防控執行方案,紮實推進二十條優化措施,進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有效性。
以科學之策應對非常之事,以精準之措應對非常之難。常態化疫情防控以來,正因為堅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因時因勢不斷優化完善防控措施,不斷提升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水平,快速有效處置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我們頂住了全球多輪疫情流行的衝擊,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積極成果。實踐深刻表明:快速和精準的動態清零是我國疫情防控的重要法寶,堅持動態清零必須不斷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